首页 > 情感 > 女子发订婚照被谣传为会所技师,造谣诽谤者要付出代价

女子发订婚照被谣传为会所技师,造谣诽谤者要付出代价

摘要

周末谈

越是对付这种“人人皆可做”的恶,越要有清晰有力的法律红线。

△戳视频,听评论员说

近日,安徽合肥,一名女子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己订婚宴照片,却被某些好事之徒谣传其为“会所技师”。7月19日,当事人回应称,自己是合肥本地人,目前从事私企财务工作,网络上的侮辱诽谤,已对自己精神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已搜集证据报警,警方已受案,正在调查处理中。很快,这起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的事件,就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切与共情。

订婚照片(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转引自极目新闻

之所以说这起事件“似曾相识”,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名女性遭受过类似的诽谤与骚扰,并因此成为新闻的主角。从2020年,杭州吴女士“取快递被造谣案”,到去年11月,先有大学女生被蓝V账号盗图诬称为“海王中的女霸王”,后有女性网友和外公合照被自媒体贴上“老夫少妻”标签,每每有同类事件重演,都冲击着善良公众的容忍底线。

那些“随手盗图”“随心造谣”的肇事者,往往并不在乎被盗图的人有怎样的生活、会受到何种影响,甚至根本不知道受害者姓甚名谁。对这类人而言,照片中的主角,只不过是他们获取流量,乃至“找乐子”的工具,而非一个个活生生、会受到伤害的人。

从本质上看,这种流行于互联网时代的诽谤现象,是网络空间带来的距离感与疏离感的副产品。肇事者和受害者隔着屏幕,仅凭一串代码相连,在现实中不知距离多远。基于这一原因,肇事者很容易淡化其恶行,以为自己在茫茫人海中不会受到追究,觉得网上的事情当不得真,充其量只是“闹着玩”。然而,不论肇事者怎样看待自己的行为,对遭受诽谤的当事人而言,谣言的伤害都真实地存在于她们的生活之间。

哪怕是一条在海量网络资讯中显得稍纵即逝的低智谣言,一旦被受害者身边的人看到,都可能让当事人的社交圈子面临一场“地震”,让她们被在意的人质疑、猜忌、指指点点。如果这些谣言意外在网上火了起来,更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担忧自己是否会因此“社死”。因此,对于这种网络造谣行为,社会还应采取更加强力的手段,形成有效震慑。

受案回执(图片来源 当事人社交账号)图片转引自极目新闻

在之前已有多起典型案例的情况下,同类事件依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说明造谣诽谤者的作恶成本还是太低,因此才没有在作恶之前多考虑和犹豫一下。从作恶的难度上看,在网上发布一条“看图说话”的谣言,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越是对付这种“人人皆可做”的恶,越要有清晰有力的法律红线。

利用他人照片造谣生事,不论影响大小,都是对受害者人格权的侵犯,理当承担法律责任。涉嫌诽谤的犯罪者,更应被追究严厉的刑事责任,以儆效尤。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最高检工作报告专门提及了前文所述的“老夫少妻”恶搞事件,将其作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保护公民人格权的代表性案件。报告发布后,起草文件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马骐解读称:“对这样的案件,司法机关该出手时必须出手,不能让受害人仅凭一己之力去维权。”

“不能让受害人仅凭一己之力去维权”,正是震慑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破局关键。对于这类事件,社会舆论还应加强监督,激浊扬清,竭力让每个受害者的委屈都得到倾诉、名誉都得到澄清;司法机关也要依法积极出手,必要时启动诽谤案件的“自诉转公诉”程序,有效帮助受害者维权。只有让法律时不时出场“秀一秀肌肉”,才能让那些“管不住口和手”的人保持清醒,进而为无辜的受害者撑腰。

撰文/杨鑫宇

编辑/白毅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34737.html
上一篇需要自己做自己的莫扎特
下一篇学会沉默(值得收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