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断舍离》: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断舍离》: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作者 | 樊登读书 · 杨欣瑜

主播 | 樊登读书 · 童童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解读山下英子的著作——《断舍离》

它是日本出版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表面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当你学会了断舍离,你便能逃离物欲横流的生活,善待自己的容貌和身体,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梭罗曾说: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衡量人是否幸福,不是看他拥有了多少,而是看他敢于舍弃多少。

杂物管理家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自2009年出版以来,风靡全球,好评如潮。

这本书简体中文版销量更是累计突破了120万册,被张德芬、陈数等大力推荐。

她在书中倡导通过身心修行,在杂物上做减法,在心灵上做加法。

这本书引导我们,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来脱“离”执念,化解自我否定的心结,永葆万物晴朗的心情,重现焕然一新的力量。

通过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自我觉醒,转变认知

作者在书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处在物欲过剩的年代,就像是自己变成了一条鲇鱼,找不到本来就存在的进出水口。

被形形色色的东西和废弃物包围着,困在水槽里,整日一筹莫展……

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很多人为物所困的处境:

我们喜欢买买买,无法控制自己;

但每当回到充满杂物的家庭,又会被狭小拥挤的空间逼得透不过气;

久而久之,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便涌上心头。

沉陷物欲无法自拔的深层原因,其实是我们心中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是否需要”的角度,而是站在“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

于是,大家总想着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那就留下吧,别浪费。

但《扫除力》中却有这样一个观点:“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自己的房间。”

当房间被填满杂物,久而久之,空气会变得混浊,空间会凌乱不堪。

心由境生,我们的心情自然也会随着变得沉闷焦虑,郁郁寡欢。

而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就在于思维的转换,把“物质轴思维”替换成“空间轴思维”。

相比“怕浪费”的物质轴思维,空间轴思维强调的是:

根据需要,在兼顾实用性和舒适度的同时,更换和缩减生活用品,以此实现生活的“新陈代谢”。

这个过程,看似是在整理物品,实际却是在整理我们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摆脱物欲,敢于舍弃那些无用的东西,才能拥有俯瞰生活的能力。

《我决定简单生活》的作者佐佐木典士,就是通过丢掉无用的物品,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状态。

断舍离前,回到充满杂物的家,他的生活和头脑是混沌的:

每天下班,随手将脏衣服一扔,在浴室冲个澡,就开始边喝啤酒边看电视;

第二天早上,又不情不愿地套上皱巴巴的衣服,出门上班;

因为脑子里充满了消极的杂念,害怕被人嘲笑,想做的事总是一拖再拖。

可当他把生活物品减至最少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也随着改变:

他开始喜欢在清晨阳光的抚慰中自然醒来,在宽敞干净的房间里阅读写作、拉伸身体;

也热衷于社交和旅行,欣赏一年四季风景的变化……

短短两年,他就逆袭为主编,出版了自己的书。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通过审视物品与自我的关系,佐佐木不仅清除了房间里的杂物,更完成了一次思维的转变,认知的觉醒。

诚如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所说: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真正的断舍离不只是简单的清除杂物,而是一种舍得的智慧。

自我改变,为生活做减法

一次哈佛教授詹姆斯同好友卡尔森打赌,说自己能让他在短时间内养一只鸟。

毫无养鸟计划的卡尔森听后,不以为然。

但很快詹姆斯给卡尔森送来了一个精美的鸟笼,事情开始因为这个鸟笼发生转变。

此后,每次有客人到卡尔森家做客,看到鸟笼,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一次次的解释后,卡尔森不堪其扰,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当外在的空间被杂物所占据,我们就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我们什么都舍不得扔,那还谈什么生活质量呢?

关于如何清除杂物,改变生活空间,山下英子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认识现状,把所有盖子打开。

只有当我们把衣柜、壁橱、抽屉都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才能意识到自己究竟拥有多少的东西。

先掌握物品的量,才能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从而在整理时事半功倍。

2.停止自我否定。

有些女性会自嘲自己是不会收拾家务的女人。

尤其是职场高知女性,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怪圈,自责心理越来越强。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学会肯定和相信自己,才能在行动上实现改变。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通过构想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蓝图,憧憬理想的家,迈出断舍离的原动力。

4.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留下“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的物品。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

它指的是:

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类现象,简称80/20定律。

这个定律,在收拾整理家务也同样适用。

留心观察和筛选后,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房间里80%的物品,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扔掉这80%的“忘却物”,只留下“必要、合适、愉快”的物品,形成良性循环。

所谓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如果一个人连物质上的整理都难以完成,又怎能期待他去处理生活中那些更纷繁复杂的事?

学会为生活做减法,才能为生命做加法。

自我升华,为人生做加法

物质的低配,往往能带来精神的顶配。

断舍离的魅力,便在于让我们的人生得以重组、升华,遇见更好的自己。

1.改善“烦恼体质”。

山下英子强调:

内心的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

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

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就像是杂草一样,只有尽快拔除,学会心灵断舍离,才能恢复生命的愉悦与通透。

所谓: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中现,人情淡始长。

一个人的内心越是丰盈,越不会受负面情绪裹挟,生活越容易开心与满足。

2.减少欲望。

听过一句话说:

“大多数时刻,人的不快乐,并非来源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是欲望太多。”

19世纪中期,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靡全国。

作家梭罗在经历诸多失望之后,在瓦尔登湖畔搭了间木屋,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森林生活。

与自然为伍,与禽兽为邻,无欲无求的生活,反而令他精神世界越发充实富足。

两年后,他走出森林,完成了一部旷世经典——《瓦尔登湖》。

有人曾问梭罗,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

梭罗回答说,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

而这句答案中,藏着的道理便是:

心若简单,所见之景皆幸福;心若自在,所到之处皆快乐。

3.珍惜当下。

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练习着:如何放下执念,如何接纳烦恼、衰老、病患和死亡。

而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能让我们更好活在当下,活出更好的人生。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于我们怎样利用它。

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得很长久。

通过断舍离,我们虽无法延长生命实际的长度,却能收获一个更有质感的人生。

写在最后

作家苏芩所说: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会做减法,学会舍得和放弃,方能获得轻盈和灵动的人生。

丢掉一个忘却之物,就腾出一点生活空间。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心灵负担。

斩断一份过去之情,就迎来一份前行动力。

愿你勇于断舍离,常怀乐观心,熨平生命坎坷的褶皱,开启安然惬意的篇章。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杨欣瑜。一个眼里有光,嘴角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远方的奇女子。

栏目主理人 | 徐徐来

排版 | 郑向北

图片 | 图虫创意

音乐 | 磯村由紀子-サク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54553.html
上一篇不要透支你和任何人的关系(深度好文)
下一篇梦,被光阴荒芜在时光的彼岸

为您推荐

中国式卫生间,最该断舍离的10个设计

中国式卫生间,最该断舍离的10个设计

因为大家都做的卫生间设计,不代表就是好的、适合我们自己家的设计,况且,有些所谓的主流卫生间设计,如今已经沦为烂设计了,更需要我们去「断舍离」,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