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很惭愧,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的前世今生,知晓的只有这么多

很惭愧,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的前世今生,知晓的只有这么多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高枫-大中国

和朋友们做个测试:二十岁前知道父母名字的人有多少? 五十岁前,知道父母名字的由来得有多少?

估计两个问题的答案会因为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吧。第一个问题估计七零后、八零后知道的比例,不会如九零后、零零后的大;第二个问题,估计七零后们更会关注一些,知道的比例会大一些。

这两个问题是个引子,今天想和朋友们聊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由来我们知晓多少?对“中国”的未来,我们又有多少期许?很抱歉,我自己知道的真不多!就知道的一点点,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一、不被西方世界日印学界认可的“中国”国名

我们经常自豪地说:中华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未曾中断的唯一的文明体,华夏民族当然是唯一创造、延续这一文明体的主体民族。中国更是历史、文明延续最长的国家。

——对中国人而言,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实。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对不同的看法和异议:

英国教授有个马丁·雅克教授,在英美文化圈知名度还可以,只是近些年在中国“暴得大名”。他对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对比后,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观点:

中国是一个文明,并且还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主要表现就是:西方诸多帝国衰落以后就无法再次崛起的可能,而中国却能每次重新崛起复兴。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也是一种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

马丁·雅克教授并不是唯一持这个观点的外国人。世界上赫赫大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那本影响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关系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他同样坚称:“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编辑搜图

​ ——在西方欧美国家的视野和国家定义的勘定上,为什么存在“中国”不是个“国家”的观点呢?

近代影响我国历史进程最大的国家毫无争议的是日本。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了我国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进程,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历史性的发展,几乎陷我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遗憾的是:我们或许把更多的关注放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带来的人员和物质伤害和损失上,而对于日本从百年之前就处心积虑开始的对中华文明的诋毁和文化入侵带来的伤害,关注不够,乃至视若无闻,祸莫大焉!

历史上,中国西南山区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夜郎国,搞出个大家都知道的“夜郎自大”的成语来。中国的东北海面上,还有一个细长的“毛毛虫”国家——日本,堪称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数千年历史中,文字、农业、手工业、政治体制、文化、宗教、建筑等等,几乎全部是“克隆”我国的,就连日本第一份国际性合约,被日本认为是开国条约的《日美亲善条约》,还是用汉语语言写的文本。但是,日本表现出来令人不可理喻的狂妄却暴露了岛国文化的粗鄙和野蛮的天性。

编辑搜图

日本为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的美国将军佩里所立的纪念碑

《隋书·东夷传·倭国》记载:公元607年,日本第33代天皇既圣德太子派员出使隋朝,国书的抬头竟然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意思类似于“日出之地国家的皇帝向日落之地国家的皇帝问候”,不知死活地挑衅。

近代以来,日本为了获得东亚文明的主导权,分裂我国疆域,提出了很多貌似客观的历史论点,一时在我国引发极大的影响,请大家记住这些观点,坚信这些观点正确,不是“公知汉奸”,就是文化“白痴”: 1、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2、“满蒙非中国论”。(因为不是本文的论题,不展开论述了)

话题岔开了,回到本话题:

当我国以“中国”为国名,出现在近现代历史上时,对此提出反抗意见和不满的国家竟是——日本。近代历史不说,即使到了当今,日本人还如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通俗历史系列的著作,在我国影响很大。该系列大致按照从上古至近代的时段,分成十册,从夏王朝一直讲到 中华民国。书中白纸黑字之中,很多地方透出酸酸的味道:按照语义学分析,“中国”只能做“中部的国家”“中间的国家”地讲,换句话说,“中国”只是个地理区域的概念,为什么你“中国”要用“中国”这个词当成国家的名称呢?我们大日本也有“中国”岛屿吗?我们就没有当做国名……

类似看法的,还有古印度。从古至今,印度都是盲目超级自信的人种集合体,历史上先有雅利安人、古波斯人、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后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英国人。在历史上,印度文化中世界的空间布局是:印度大陆在中间,矗立着高高的须弥山。四大洲环顾左右,而东土大唐位于南赡部洲。印度人也把“中国”留给了自己。

编辑搜图

西方列强也好、亚洲近邻也罢,为什么对我国称为“中国”,从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那么我们看看我国是怎样成为“中国”的?

二、被剪辑的“中国”的历史只有300年吗?

1960年4月下旬,周总理出访印度,遭到美国记者恶意地提问:“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2022年8月5日,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5接受法国LCI电视台直播采访时称:事实上,自公元230年以来,台湾一直在中国的管理之下。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在文化、经济等层面存在非常密切地联系。

——这就是我们日常的“中国”历史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们就“中国”,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当我们中国人树下论道是,西方人还在树上摘水果吃呢!

然而, 总有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否认我国悠长的历史:中国只有内设王朝,而无对外“国家”。“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找到了历史文档,在国际公约、条约和国书中,“中国”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1689年9月7日,清朝政府与俄罗斯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

《中俄尼布楚条约》载明: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议条款如左:

一、……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鸡鸭不同语。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的隔阂远远大于“风马牛不相及”,乃至形成各说各话的境地。西方人不理解的是,在我国,至商周已降,“中国”一词指代我国,只是词义曾有内涵性的变化,其指征的中华主体性的天命观、民族性、价值观、文化、道德、风俗是稳固的、延续的和发展壮大的。

遗憾的是,民国时期,受到西风东渐之影响,不少学者得中西文学之皮毛,便“贩卖”西学予东方,影响甚坏。清朝遗主梁启超在《少年中国》称:

“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故以数百年之短比万年之长,真可谓少年中国。

稽书查典,“中国”之称谓,可上溯五千年,历史绵长久远,绝非只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的三百余年。然“中国”以儒家经典为圭臬,以文化教化统帅天下,以达济天下苍生为政体,作为一个国家而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特征就是“有域无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威仪,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实现古之中国的标准,中国之“国”的之体,非西方之以固定疆域来“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只有短短历史的西方文化、政治解释不了中国这个独特的文明体和“国家”的存在基因。

这也导致现代西方国家学者对中国历史之大不解的根本原因,只能解释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并且还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二、“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是今天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土主权国家的称呼,它所包括的政治理念与空间界域十分清楚,但这一称呼所具有的含义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经历过从标定地域到涵盖整个国家的变化。1689年,康熙在签署国际条约中使用“中国”一词,含有西洋为化外之邦之意。这也是中华文化之中“中国”的内涵之意。

史学公论,最早关于“中国”的提法出自西周早期被称为“何尊”的青铜器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 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下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

这是“中国”首次见于文字记载。这时“中国”并不代表国家,也不是国家所领有的空间,仅表明位居中部方位的一个区域。“中国”一词由“中”“国”两字组成,“中”在甲骨文中形状如有旒旗帜,商王有事立旗帜以召集士众,士众围绕周围听命,故“中”的含义由旗帜引申为中央;“国”字的含义则与“邑”相同;“中”与“国”合为一体自然有中央区域之意。

编辑搜图

何尊

这里的“中国”指文王、武王伐商及商属国所在的地区。武王克殷,以周代商,周人所在核心区域则被视为“中国”。《毛诗注疏》释“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由西周进入东周,周人的政治中心也由位于丰镐的宗周移向位于洛邑的成周,伴随这一迁移,“中国”再次回到殷商时期的位置,即黄河中下游地带。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使我们获得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无论“中国”代表中央之地还是京师,都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凡被视作“中国”的区域有着与周边地区完全不同的风范,正像唐人孔颖达所说的那样,“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礼仪、服章强调的都是文化,显然“中国”所在区域盛行华夏所代表的文化;反之,没有这样文化风范的区域,不属于“中国”。

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当然,在同等文化风范之中,“中国””一词代表的霸主国、上国:

史书记载,齐景公时期,作为霸主的晋国派出使者出使齐国,晋使见到齐景公后,十分傲慢无礼。这时晏婴看不下去,大声斥责晋使,齐景公大惊失色,对晏子说,“岂可对中国之使无礼”。

中国古人理念中是否认为是“中国”,并不在于政权建立者的民族归属,政权政治核心的位置与文化风范可能更为重要,所以,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契丹、金人,抑或元、清,只要拥有了中原之地,仍然不妨碍成为“中国”的代表。

正因为“中国”和“中国文化”具备这个特征,明朝灭亡后,朝鲜企图以“华夏文化”的正统。近代日本更是提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文化侵略观点。

总结上来来说:中华文明就是“中国”,“中国”的主体就是中华文化。中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再次繁荣。

当中国再次强大之时,中华文化 再次成为世界文明之中耀眼的明星!西方国家再次正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涵盖道、释得文化的普世价值。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正告西方世界:未来能拯救世界和人类的只有中华文明。

编辑搜图

从1973年开始,汤因比与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漫谈,主题是"21世纪人类的未来"。在这场对话中,汤因比流露出对21世纪中华文明的无限渴望,甚至预言"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 汤因比在与池田的对话中自我总结了八点原因:

一、中国在漫长的21个世纪里,尽管也多次经历过混乱和解体,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的精神,恰恰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

三、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

四、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着自己的文明。

五、道家思想对宇宙和人类之间奥义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试图主宰宇宙的不以为然。恰恰是中国的道家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六、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反对针对自然和环境世界的统治和征伐欲望。

七、东亚民族已经显示了,亚洲人同样可以在西方人领先的领域赶上和超越西方人,例如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所显示的卓越超越能力那样。

八、在西方人的优势和霸权面前,(中国人)展示了勇气和信心,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都展示了巨大的勇气(抗美援朝)。因此这再次证明了亚洲人未来是可以领导世界的,关键是要将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转移到人类历史和人类新文明和和平建设领域。(略有改动)

如果用一个词来萃取 “中国”最核心的特征,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文化的核心形成非常晚,基本是在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中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又经历了十六七世纪的工业革命才最终完成(古希腊文明实际上是“伪史”)。西方文化的来源有三个:基督教的上帝选民思想(西方学者称“宗教”)、日耳曼屠杀和战争文化(西方学者称“勇敢”)和安格鲁萨格森的个人思潮(西方学者称“理性和科学”)。

西方文化的形成的机理是“区分”:无论是发轫于西方的科学研究实验,还是基督教思想,都是对事物和人种的区分,非你即我,非此即彼。既然已经世界已经区分,那就是非敌即友,要么为我奴,要不被我杀。

中华文化诞生得非常早,在被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已经煌煌于天际,照耀苍穹了。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先圣孔子提出了中国特有的“天下”理念的文化核心。天下为公,道之所行。凡是道之相同,皆可和谐一体。所以孔子提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空间不是距离,山河不是篱笆,统帅天下者不是武力,而是“道”。而此“道”来自“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是所有人的自然——不分人种、不分肤色、不分出身、不分贫贱、不分一切。

编辑搜图

中国数千年历史,就是这种文化观的具体展现:在东亚这片热土上,华夏族是黄帝和炎帝的合体;夏朝是夏人和东夷的联合,商朝来自北狄,周朝长期和西戎人混居;隋唐是鲜卑族的后裔。更不用说元朝和清朝。在此数千年内,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等等民族都加入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在“星辰大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生存在东亚这片热土上的中国人,已经用中国文化融合了接壤古羌、夷、苗蛮、巴蜀、百越、西南夷、匈奴、鲜卑、羯族、邸族、羌族、辽、西夏、金国、吐蕃、蒙古等等,就被称为最保守的犹太人,也被开封的黄河水给换了信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8997.html
上一篇三国时期“兵贵神速”的秘密?
下一篇海都为什么不服忽必烈,屡次起兵进攻他?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