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韩信的开山之战,让刘邦和世人见识见识啥叫多多益善、眼花缭乱!

韩信的开山之战,让刘邦和世人见识见识啥叫多多益善、眼花缭乱!

​​

【还定三秦之战3:还原韩信“多多益善”的军事指挥艺术】

关于“还定三秦”之战及前后历史,我的综合观点是:

1、刘邦进入汉中所走的是子午道,但“烧绝栈道”主要是指褒斜道,刘邦、张良选择这么做主要是担心被章邯等人进攻。

2、当时陈仓道并不为世人所熟知、通行使用,是赵衍提出了这条路线,然后被刘邦和韩信所采用,所谓“暗度陈仓”,实质是类似邓艾“偷渡阴平”、曼施坦因“穿越阿登森林”计划的惊世创举与豪赌,这一点前人从未指出过;

3、“明修栈道”是元朝戏曲编剧的艺术创作,不可当真;

4、“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的开山之作,在这一战中,他展现出了极为高超、复杂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型体现,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以至于后世绝大多数“观众”压根就没看懂。

本文重点阐述观点4。

后世对于韩信军事才能的研究,最薄弱也最被忽视的一块,是在情报方面。

史书对此的记载大概只有一处,即“井陉之战”前——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才放下心来,率军前进。

这个事深入想想挺离谱的,李左车和陈馀之间的谈话肯定是赵军方面的顶级机密,韩信居然能很快知道,那他的“间谍”会高级到什么程度?难道那时就已经是“天下何人不通汉”了么?

从正常情理推测,韩信只要派出侦察兵,随时监测陈馀部队的调动情况,就可判断出陈馀没有截断他粮道的企图;即使陈馀突然改变主意、派军执行此任务,韩信也会提前得知,从而采取对策。

但从之后韩信给李左车的待遇来看,他又是确确实实提前知道了李左车的建议。对此我虽然十分不情愿相信,但又拿不出什么实质证据反驳史书的白纸黑字。

只能说明:韩信对于情报工作的重视与开展,可能都到了史书都要为他或者大汉帝国“掩饰、避讳”的地步(尤其是陈平“金数万斤”的“实际贡献”),毕竟成功者依靠贿赂、收买高级无间道致胜的事,总归不那么光彩。

举这个例子,是想指出,作为军事战争中为指挥员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工作,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和历代名将一样,韩信在这项工作上肯定也下了大功夫,这么一想,反倒是觉得正常了,不如此才是奇怪。

那回到“还定三秦”之战前,韩信所做的情报工作主要有哪些呢?

1、对“陈仓道”的实地考察。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关乎到“暗度陈仓”这一出奇策略能否实际实施。

在赵衍提出“陈仓道”的存在后,韩信肯定会第一时间派人前往实地考察,甚至,因为它的重要性,都不排除韩信亲自走了一趟。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走通肯定是没问题的,但这里面的关键是大军通行的条件,相对来说,陈仓道的条件要比后来邓艾凭空凿出的“阴平小道”要肯定好很多,就算出现部分路段或者水道的隔断现象,韩信或者考察人员评估下来,都认为是可以迅速解决的。

总之,“陈仓道”完全可以实现大军通行,这是韩信整个“还定三秦”之战整体战役部署的一切前提。

为了避免提前泄密,考察过程中应该只是记录沿途情况以及重点路段“开路搭桥”的对策及需要准备的相关物料,这一点只有等大军行动时才会实际进行,这是显然的,相信韩信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2、对三秦方面的兵力部署情况进行摸底。

“还定三秦”之战汉军和三秦军的总兵力情况,史书毫无记载,从刘邦自戏下率领“三万+数万”人进入汉中大致推测,此战汉军应该在10万规模以上(包括可能征发汉中本地士兵百姓在内)。

至于三秦军方面,后来实战中有过双方在“壤东及高栎”的一次规模最大的主力决战,而且是章邯等人主动发起的,显然三秦方面可以调动的总兵力要大致相当,甚至三秦军要更多一些。

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后人是搞不清了,但韩信当时肯定是完全清楚的,他总不能“摸着喝”!

这自然要通过派人侦察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了,比如萧何当初有意收集的“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包括“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很可能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上图是当时三秦军兵力分布的大致情况,结合之后的具体战事,我们可以推导出韩信关于“还定三秦”之战的战役整体部署——

1、汉军秘密通过陈仓道之后,一定要攻下秦岭北侧的某个重大战略据点,以此作为前方基地,实际上它显然就是陈仓。

2、汉军肯定要消除“后顾之忧”,即消灭陈仓道南端的下辩、西县等地的雍军,不然随着战事的进展,汉军极有可能被切断后路,甚至被包围在陈仓道、陈仓等地,被三秦军“南北夹击”、彻底包饺子。

3、拿下陈仓后,迅速向周边进攻,“因粮于敌”,同时视情况和三秦军尽快展开主力决战!

4、以消灭三秦的军队有生力量为主,先运动战再攻城战,最终拿下废丘、栎阳、高奴等三秦王的都城,彻底消灭三秦势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韩信在战役发起阶段的部署情况——

前锋部队进攻下辩和白县,消除后方侧翼威胁,同一时间主力部队沿陈仓道迅速北上,翻越秦岭,突袭拿下陈仓,并以此作为战略据点,和章邯乃至三秦军决战!

我们看看《史记》的记载,因为纪传体的原因,相关内容极为分散,我给提列出来,其实在战役发起阶段,相关记载只有三条——

《曹相国世家》即曹参: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

《樊郦滕灌列传》中的樊哙: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

《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

韩信的战役意图很明显,曹参首先进攻下辩秦军,同时樊哙进攻西县秦军,韩信给他们的命令应该是,必须吃掉这两部分秦军,保障陈仓道的后背安全,做不到这一点,曹参和樊哙就不能沿陈仓道北上同汉军主力会和!

注意“初攻”和“别击”两个词,首先发起攻击的是曹参,而樊哙的“别击”,一是说明他执行的的确是支线任务(即相对汉军主力而言),二是这里韩信甚至都玩了一个“围点打援”,考虑到曹参进攻下辩的时候,白县秦军来援的可能性较大,正好让樊哙前往阻援、追击。

此时的韩信,完全算得上“一心三用”,曹参、樊哙和汉军主力兵分三路,都在按照他的战役部署分别展开行动。

曹参和樊哙不能出篓子,汉军主力不能暴露、还得迅速翻越秦岭、拿下陈仓,这种“大兵团分兵作战”的超凡驾驭力,别说秦末,就算放眼三千年中国军事史,能够做到的军事家或者名将,应该都不超过个位数!

从结果来看,曹参任务完成的非常完美,拿下了下辩,而且曹参的跟进速度极快,因为他稍后还有“进攻故道”的表现,这说明了战事初期的一个真相——

在韩信汉军主力“铺路搭桥”翻越秦岭到达故道县时,曹参的军队已经赶了上来,在韩信的最初计划中,进攻故道县原本该由汉军主力来完成,但因为曹参来的极快,韩信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曹参,而他率领汉军主力绕过故道县,向着更重要的陈仓狂奔而去!

曹参拿下故道县与韩信攻下陈仓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因为稍后曹参的攻击目标换成了陈仓北面的雍县,这只能说明陈仓已被韩信拿下,曹参才得以越过陈仓进攻雍县。

至此,整个战役的初期阶段结束,韩信通过“暗度陈仓”的惊世创举,顺利拿下陈仓这个重要据点,实现了汉军主力迅速穿越秦岭的战略目标,这也是“从汉中进攻关中”这一重大课题能够最终取胜的基本前提。

但是,樊哙那里可能出了些小问题,按《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东守峣关。转击项籍。”

在汉军将章邯包围在废丘后,周勃被调到后方执行了一次“破西丞、攻上邽”即彻底消灭祁山道沿线秦军的军事任务,这说明之前西县秦军并没有遭到全歼,樊哙“别击西丞白水北”,也证明只是攻击,没做到“破之”。

实际情况已经很难得知了,只能推测最大可能:樊哙应该是做到了重创白县秦军(否则无法向韩信交代),起码他认为对方已经丧失战力,不可能再威胁下辩,而他又求功心切,看到曹参都跑了,也跟着朝陈仓狂奔,唯恐错过和三秦军主力决战的战功!

显然,下辩即陈仓道的南入口,韩信肯定是要安排留守部队的,毕竟这里是整个战场的一大“咽喉点”,绝对不能失陷,分开前韩信也已向曹参有所交代,不可能让曹参的军队全部都北上。

但是现在,听说樊哙并未彻底全歼西县秦军,韩信自然意识到了危险,他势必要安排增加下辩守军的防御力量,无论是前线部分军队回调,还是从南郑再征发军队,总之是要有所增强,以谨防白县等地秦军残部的反扑。

这种战役指挥的“小细节”,猛将樊哙可能压根都想不到,但韩信却不可能疏忽。

想想韩信给樊哙“擦屁股”而樊哙可能一辈子都察觉不出来,居然还挺好玩的。这可能就是智将和猛将军事境界的区别吧。

以上。这里也反驳几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1、“明修栈道”肯定是扯淡。无论是修褒斜道还是子午道,都是提前暴露汉军进攻的“蠢招”,也是分散汉军兵力的做法。实际上,“纸上谈兵”者们如果实际想象下个中的难度和所需花费的时间,就知道有多离谱了。

2、樊哙没走祁山道到达陈仓。他只是阻击了西县秦军,在此之后,他和曹参一样,都是沿着陈仓道迅速北上陈仓,和韩信主力会师。

3、灌婴从子午道展开进攻更是扯淡。史书明载,灌婴“从还定三秦,下栎陽,降塞王。还围章邯於废丘,未拔。”猛一看,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栎陽的确离子午道最近,灌婴有从子午道进攻司马欣的可能。

但所谓“从”,是指跟着刘邦、韩信走陈仓道,灌婴单独领兵攻占栎陽,是发生在“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后,至于“还围章邯於废丘”,是指诸将各自完成任务后再次前来围攻章邯,但终究“未拔”。

实际上,在“还定三秦”之战中所有“露脸”的汉方将军,都是从陈仓道进入的关中大地,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韩信的战役部署中,拿下陈仓就将面临着和三秦军的主力决战,在没有消灭其主力前,汉军多路并进尤其是远距离分兵是极不明智的。

汉军是可以分兵展开,但全军一定要能保障在小范围内的迅速集中。这也是曹参、樊哙为什么急着和韩信会师的根本原因。

认清不到这一点,只能说明对于军事战争规律的颟顸,更不要说理解韩信这种顶级战神的军事指挥艺术。

之后的战争过程因为极为复杂,《史记》的记载又分散在一众将军各自的纪传中,《资治通鉴》对此也并未详细展开,所以后世看的眼花缭乱,很难清晰窥视全局,我索性按照时间顺序给梳理出来。

1、攻雍、斄之战。汉军火速拿下陈仓后,在章邯还没有反应过来前,韩信不会傻到不动,自然要分兵攻占陈仓周边的重要城池据点,一来是要“从点到面”,强化陈仓防线;二来也有“因粮于敌”的意图,说白了就是尽可能多抢当地的粮食,谨防汉军后勤短缺。

在这一战中,樊哙“后发先至”,看来他跑的的确够快的,都追上了曹参,“雍轻车骑於雍南,破之”,樊哙十分勇猛地击溃了雍县迎战的雍军,之后配合曹参,两人合力攻占雍、斄。(樊哙职务比曹参低,两人在一起时受曹参指挥。)

2、陈仓东、击章邯之战。即“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韩信的“神兵天降”,让章邯大受震撼,他当时应该是判断:汉军就算翻越秦岭,短期内部队肯定也不多。

何况,战局至此,章邯已看的极为清楚,“陈仓”显然是决定战役全局的关键,只要夺回陈仓,就能彻底打乱韩信的战役部署,甚至将汉军堵在陈仓道中进退不得。

“时间就是生命”,章邯在不明汉军兵力的前提下,甚至己方的军队都没有完成集合,就仓促率领部分军队前来进攻陈仓。他同时下令给位于好畤的弟弟章平,让他也火速发兵。此外,他也向司马欣和董翳紧急求援,让他们派出援军前来参战。

但章邯的“冒进”,正中韩信下怀,从韩信不是守城反而主动出城迎战来看,显然汉军主力是要多于章邯所部的,这一战的结果也很正常,章邯被击败退走。

3、围攻好畤之战。曹参、樊哙拿下雍、斄之后,于韩信和章邯激战的同时,他俩应该是向东阻援章平、跟章平干上了,战事有两种可能,一是直接击败章平;二是章平见章邯兵败,选择撤军,但被曹参追上并击败,即“击章平军於好畤南”。接下来曹参开始包围、进攻好畤,但短期内没攻下来。

4、汉秦大决战,即“壤东及高栎”之战。这是“还定三秦”之战中真正的大决战,基本决定了之后的战局整体走势。

此时章邯退到废丘,并且迎来了司马欣和董翳的援军,这俩丫应该本人都没来,是派出将军领的兵,其中司马欣的领军将军应该就是赵贲、内史保,但董翳的领军将军不明,很可能是战死或被俘于此次大决战,导致之后没有记载。

当时韩信汉军主力正沿着渭水北岸东进,兵锋直指废丘。

章邯显然有三种选择,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北上解围好畤,甚至和章平里应外合,痛击曹参樊哙,首先消灭这支一直所向披靡却兵力更弱的汉军“前锋兵团”。

但它的风险在于废丘可能失守,章邯显然下不了这个决心,再加上他应该是对之前的战败不服气,现在全军集中,又有了司马欣和董翳的援军,所以他选择迎战韩信的汉军主力,甚至依然存有夺回陈仓的追求。

这是章邯在整个战役中所犯的最大的决策错误,因为他的昧于战局和一再轻敌,最终促成了韩信最希望的“决战”,哪怕是章邯选择啥也不干的防守废丘(即最后一种选择),也不会招致迅速惨败。

章邯选择了最下策的向西迎战,让韩信大喜过望,看来这位曾经纵横关东、威名赫赫的大秦名将也不过如此,韩信迅速使出杀手锏,传令曹参、樊哙从好畤迅速南下,插到章邯的背后,和汉军主力“前后夹击”,大败章邯等三秦军。

其实韩信此时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让曹参、樊哙突袭废丘,但这显然不符合韩信的首要追求,即首先歼灭三秦军的主力军队,同时也说明,此时双方的总兵力规模,至少是旗鼓相当。

但是,从战役指挥的细节来说,让曹参派出一支部队装作主力进攻废丘,“吓唬”其不敢出城接济章邯或者影响章邯的军心,这事韩信倒是很可能干得出来。

不管怎样,壤东及高栎的大决战,三秦军败的极惨,整个战局就此急转直下。

5、第二次围攻好畤之战。大决战取胜之后,韩信汉军主力前往包围废丘,命令曹参前往攻打好畤,为了增加其力量,韩信调动周勃所部予以协助,这一战中,周勃果然表现最为出彩,所谓“攻槐里、好畤,最”。

此时的章平及其好畤守军,应该是受到了大决战战败的影响,没有了之前顽强防守的信心,最终章平选择突围逃走,好畤被攻下。

这里有个历史细节,韩信并没有安排樊哙继续跟随曹参进攻好畤,而是将他放在了废丘东部阻击赵贲的战场上。瞎猜是因为此时樊哙刚刚晋升为“将军”,和曹参平起平坐了,再受曹参指挥恐怕樊哙会闹意见,起码要给他一个独立领兵当一面的褒奖机会。

樊哙也是整个“还定三秦”过程中唯一“连升两级”的猛将,从郎中到郎中骑将,再到将军,而其他人甚至都没升职过,光从职位晋升来看,他可能的确是诸将中表现最突出的。

6、第一次围攻废丘之战。受大决战惨败影响的,还不止章平,司马欣的部下赵贲、内史保并没有选择和章邯、废丘“共存亡”,而是驻军于废丘东部,当然这也有成掎角之势的意思。

樊哙监视或者阻击赵贲、内史保,韩信汉军主力对废丘展开围攻,但一时间没有攻下,后续的战事将证明,章邯废丘城的防御能力极为强悍。

7、咸阳之战。曹参攻下好畤后,前来和韩信会和。韩信见短期内攻不下废丘,便将矛头转向赵贲、内史保,再次进行分兵,由曹参率领樊哙、周勃、灌婴进攻赵贲二人,战事推进极为顺利,赵贲二人且战且退,最终在咸阳被彻底消灭。

8、景陵之战。景陵应该是位于咸阳或者其近郊,在这里,整合了北地郡、翟王董翳部分军队的章平向曹参等汉将发起进攻,曹参主动出击迎战,大败章平。

至此,章邯被围困在废丘,司马欣和董翳可以调动的所有机动部队全部耗光,战局已呈彻底的“一边倒”之势,所以接下来刘邦韩信“遣诸将略地”,除了保留废丘方面的最低限兵力外,多数部队都在各大名将的带领下全面出击三秦大地。

接下来的战事大致按时间排序,但基本是同时进行,难说必然的先后。

9.1、周勃所部。景陵之战后,曹参、樊哙暂时留守咸阳,周勃率军北上追击章平,“北攻漆。击章平、姚卬军。西定汧。还下郿、频陽。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周勃所部应该是转战路途最长的,最后甚至从陈仓道返回下辩,消灭了祁山道沿线的秦军。

9.2、灌婴所部。灌婴被安排向东进攻,最终攻下栎阳,迫降塞王司马欣。

9.3、郦商所部。郦商被安排向北进攻,“别将定北地、上郡。破雍将军焉氏,周类军栒邑,苏駔军於泥陽。”迫降翟王董翳应该属于郦商的功劳。

9.4、靳歙所部。之前阶段,靳歙很有可能是一直驻守在陈仓大本营、负责其安全的人,直到此时他才向西北展开进攻,“别西击章平军於陇西,破之,定陇西六县”,前205年1月章平被俘虏,应该就是靳歙的功劳。

至此,三秦大地基本平定,但战争并未彻底结束。

10、第二次围攻废丘之战。只要攻下废丘,关中就算彻底平定,所以这一次刘邦韩信基本是集合了汉军全军之力,见于记载的就有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只有郦商和靳歙当时还没有完成当面任务,所以没有前来。

此时应该不晚于前206年10月,这次战争也常常被后人忽视,其实它相当重要,能够解释之后的很多事情。

首先,没有彻底消灭章邯,刘邦就选择东出,是不是有些不可理解?其实是做不到,当时汉军举全军之力,都拿不下废丘,可见章邯“余威犹在”,一代名将毕竟不是吃素的,想让他退出历史舞台没那么容易。

刘邦韩信的对策是,既然强攻不下,那就只好“长期围困”了,而这一围困就围到了前205年6月,章邯前后坚持了八九个月。

其次,这一战对解释那个著名疑案即“彭城之战时韩信到底在哪里”极为关键,虽然《史记》言之凿凿,相关史料也都证实韩信是跟随刘邦东出并到了彭城,但这一战的结果说明章邯战力犹在,刘邦韩信真的会心大到两人全都东出么?难道就不怕章邯绝地反击、彻底翻盘?

而“还定三秦”之战诞生的一系列名将,包括曹参、樊哙、周勃、灌婴、郦商、靳歙、夏侯婴等人,全都有极为明确的证据参与了彭城之战尤其是前期攻占彭城过程中的战争,那么问题就来了,当他们全都东出了,那是留下了谁在废丘主持围困章邯的军事行动?

难不成让萧何来主持?

所以历史真相只有一个:韩信一直在主持围困章邯的军事行动,他并未和刘邦一起东出,直到刘邦彭城惨败后,韩信于前205年四五月间才从废丘赶赴荥阳,又给刘邦来了个“力挽狂澜”。也就是说,《汉书》“信复发兵与汉王会荥阳”的记载才是正确的。

正如张良后来所说:“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刘邦虽然将战略重心从关中转移到中原,但他必须留下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来对付名将章邯,而这个人,在当时显然只能是韩信。

因为“还定三秦”这一战,让刘邦彻底见识到了韩信超凡入圣的军事指挥才能,只有留下韩信,他才能真正放心,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说不定哪天就可能“后院起火”!

甚至,刘邦对韩信“自信”到什么程度?他把几乎所有的名将都带走了,包括军队,可能都只给韩信留了个“最小值”,这大概也是之后韩信一直没有主动进攻章邯、攻下废丘的真正原因,兵力实在不足,只有坐等章邯及其守军自行饿死。

“还定三秦”之战的确是整个楚汉战争中战局最为复杂、让人看的都“眼花缭乱”的战役,虽然在史书上,韩信似乎从这一段“隐身”了,都被刘邦“代表”了,但只要切实了解这一战的真相和实际经过,就应该很容易判断出——

纵观秦末楚汉,能够指挥出如此精彩战役的人,有且只有韩信,包括项羽、章邯尤其是刘邦及其麾下诸将,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和境界。

正如淮海战役究竟是谁主要指挥的,到今天依然莫衷一是,但只要考察各人平生的军事才能和惯常用兵指挥风格,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韩信,他在这一战中体现出了几个极为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暗度陈仓”的极致冒险,如果没有韩信的存在,恐怕刘邦还不敢采用赵衍提出的“陈仓道”,不是他不想,而是要评估能不能做到。换成刘邦来操盘,汉军不是没有失败乃至送死的可能,参考二次北伐的诸葛亮、后世的高迎祥。

其次是“将兵多多益善”,在最复杂的“壤东及高栎”大决战阶段,韩信的视野几乎覆盖了壤东、好畤、废丘,甚至包括外围的陈仓、下辩、咸阳、栎阳、高奴等地,各个地方的所部汉军都在韩信的统筹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完成各自的当面任务,该防守的防守,该进攻的进攻,该阻援的阻援,该转移的转移,这种广阔的全局视野和超强的战场驾驭能力,非精通“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不可为之。

三是“将将极准”,刘邦看人用人牛逼,但韩信在战场上“任属贤将”的能力也不遑多让,曹参、周勃战前同为“将军”,都有独自领兵的权利,但韩信在初期选择的是曹参作为前锋兵团的主将,樊哙战前地位在诸将中最低,但韩信就是看中了他的“勇猛”。

在后期“遣诸将略地”阶段,安排诸将各自的出击方向,显然是存在各种排列组合的众多选项,不是随意制定的,这说明韩信在战役过程中同步考察了诸将的实际能力,从而根据敌军部署情况,将他们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和出击方向上,结果他们都出色完成了任务。

相比项羽,就能看出韩信在“将将”上的慧眼,项羽无论安排谁分兵独当一面,结果都是全军覆没,而在韩信身上,这种事从未发生过,这也是项羽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项羽麾下不是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他就是看不出来、完美错过正确答案。

​以上。“还定三秦”之战的“首功”和指挥员,非韩信莫属。诸将的功劳顺序大致是曹参、樊哙、周勃,至于灌婴、郦商、靳歙三人功劳大致相当,他们仨分别搞定了一个大头头,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章邯弟弟章平。​

而“还定三秦”之战还有一个巨大的影响常被后世所忽视,这就是,汉军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实现“还定三秦”的非凡成就,尤其是“暗度陈仓”的巨大震撼,让山东“诸王”都对刘邦刮目相看甚至心生恐惧,这也是刘邦东出后,河南王申阳、韩王昌、西魏王豹等临近诸侯“望风归降”、刘邦一举成为对抗项羽的公认领袖的现实原因。

只是刘邦此时显然飘了起来,而没有了韩信“护驾”,他将很快遭到项羽的无情羞辱,乃至差点就将性命都送在了“彭城之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0919.html
上一篇散文|武秀华:雪花的思念——英勇的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下一篇1898年变法的失败与影响

为您推荐

S29赛季两大T0英雄预测:刘邦连跳两档?海月Ban位买房?

S29赛季两大T0英雄预测:刘邦连跳两档?海月Ban位买房?

9月15日晚上,抢先服正式上线了S29赛季。众所周知,抢先服跟体验服属于两个概念,是跟正式服互通的,两边的玩家可以一起组队和匹配,但会提前一段时间开启新赛季,一般情况下,都是提前一周左右,此外,抢先服的名额也需要抢。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抢先服是新赛季的试行版,其更新的内容基本上都会实装到正式服当中,只会做一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选择投靠了项羽,而没有选择刘邦?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选择投靠了项羽,而没有选择刘邦?

章邯之所以选择了项羽,而不是刘邦,主要是因为当时他根本没得选!选刘邦,他基本上会就地被歼灭;选项羽,他还有一线生机,而且可能得到荣华富贵。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把谁换到章邯的位置上,最后的选择肯定都是和章邯一样的。想要更好的理解章邯当时的处境,我们得从秦末历史的大背景开始说起,看看在那几年当中,章邯到底
专精刘邦成版本陷阱!胜率掉至游走位倒数第一,选出来队友都绝望

专精刘邦成版本陷阱!胜率掉至游走位倒数第一,选出来队友都绝望

Hello大家好,这里是胖虎Game。王者荣耀S29赛季更新有几天了,其中有项改动,一直深受玩家热议,那就是有关于“专精装”。起初官方对于推出专精装的说法是想要赋予英雄更多的玩法,使游戏内容变得更具丰富和多样性,但现在看来除了给玩家添堵以外,专精装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什么!比如新赛季刘邦的专精装,推出没多久胜率就掉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混混,为何有资格接受秦王投降,彻底灭了秦朝?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混混,为何有资格接受秦王投降,彻底灭了秦朝?

公元前207年十月,随着刘邦率军抵达咸阳城外,身为秦王的子婴,主动打开了城门,带着传国玉玺和象征皇帝地位的符节,出城投降了。那一天,当秦王子婴彻底跪下,秦朝也就彻底亡了。这一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瞬间。要知道,秦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秦国的先祖,靠着给周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块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