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战场上,为何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对方使者会怎样?

古代战场上,为何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对方使者会怎样?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似乎这已经成为两军交战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规定呢?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历代战争相沿成习的一种规则,其中“使”即为“使者”的意思,属于传达信息的人员,不斩来使的意思就是交战双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对方的使者。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对成型的战争文化,比如《周书·牧誓》中就记述了周武王起兵灭商的过程。当历史的车轮行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代的战争已经有了高度发展,战争文化也进入高速发展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战争法规便出现于这一时期。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典故

在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左司马申舟出使齐国,由于申舟之前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于宋国,如果经过宋境而不借道将必死无疑,为此楚庄王特意嘱咐申舟不要从宋国经过,不过宋国大夫华元听说此事后,认为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杀死了楚国使者申舟。

《史记》记载:“宋文公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

楚庄王听说申舟死讯后,投袂而起,便立即行动了起来,于同年秋季九月兴师伐宋,为此引发了“楚围宋商丘之战”。虽然宋国背后有晋国做靠山,但晋国在不久前的“邲之战”中受挫于楚国,还心有余悸,因此不敢发兵救宋。

​《史记》记载:“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宋都商丘被楚军围困九个月后,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文公被迫派华元作为使者,前赴楚军大营谈判求和。楚庄王见华元诚实,加上楚军在外征战已久,担心国内田地无人耕种,便同意了宋国的请求,下令退兵三十里,与宋结盟。

虽然此战楚国最终无功而返而告终,但楚国能长达九月供应着千里之外的三军,足见综合实力强大,这也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至此,楚国夺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楚国和宋国结盟后,宋国大夫华元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到楚国居住,后世就将这一交战规则称之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因

一、继承下来的战争文化

由于战争文化在西周时期就已成型,当时对于发动战争有着很多的讲究,首先就是要站得住道义,比如师出有名,出兵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这样才能获得很多人的认可,还未开战就已经占有很大的优势,这样一来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也是战争双方约定俗成的一种潜规则。

二、使者手无寸铁

两军交战时,双方派出的使者只是一个传达信息的人员,不具备攻击性,因此对方来使不会对己方造成任何威胁。如果斩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者,虽然对战局不会有直接影响,但这会让人们所不齿,在道德层议论层面会处于下风,而且破坏战争法规会让己方名誉受损。

三、表现己方精神气概

古代打仗讲究的是英雄气概,如果杀掉对方来使会显得未战先怯。大军出征却害怕一个不具备攻击性的使者,士气上就输了一筹,士兵在战场上也会多了一份心理负担,导致在战场上没有了勇猛的气概,还可能会增加敌军的士气,不利于己方作战。

当然这也并非是绝对,有时候斩了使者会起到鼓励己方的作用,显示精神气概,不过一般都是发生在抵抗侵略的情况下。

比如蒙古攻打南宋钓鱼城时,为了减少伤亡,就派遣使者进城劝降,而宋军直接斩了对方使者,并将其首级挂在城头上,表示决不投降,为此大大鼓舞了己方士气。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数月都无法攻克钓鱼城,由于蒙哥在战乱中被炮石击中身负重伤,最终蒙军自钓鱼城撤退,蒙哥汗不久后不治身亡。

四、用作疑兵之计

在两军交战时,使者也有刺探对方军情的作用,为此便可以将计就计放出一些消息让对方使者上当,比如《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时“蒋干盗书”。

曹操亲率百万大军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其手下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去作说客,劝降东吴周瑜,免得大动干戈。结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用反间计,让蒋干带回了假书信,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军中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二人,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五、两国交战绝大多数是为了利益

两国交战时,使者前来的目的一般只有两个:招降或是求和。无论是招降还是求和,初衷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就是尽量己方减少伤亡,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意愿。

只要一方占据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双方就可以派出使者进行沟通,优势方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问劣势方能否接受,或者劣势方主动提出求和条件,如果双方达成一致,两国就会罢兵停战,比如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以割让六城向秦国求和,双方达成和议,秦昭襄王便选择下令罢兵,白起乘胜追击的想法化为泡影。

如果两国交战时,斩了对方使者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斩杀对方使者会彻底激怒对方,导致双方失去回旋余地,那么就意味着必然是死战。历史上也不乏斩杀来使的例子。

比如成吉思汗派使臣和商队到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结果花剌子模国的守将亦纳勒术因贪图蒙古商队的财货,就把蒙古商人处死。此时成吉思汗正在集全力攻金,为了避免中断贸易,便派出使臣,要求花剌子模王国交出凶手,并作出赔偿,以争取和平解决。

由于海儿汗亦纳勒术和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有着亲戚关系,阿拉乌丁·摩诃末便拒绝了蒙古的要求,并下令杀死了成吉思汗派来的正使,并剃掉了两位副使的胡须驱逐出境。

成吉思汗怎么能忍受如此羞辱呢!便将攻金战事交付给手下骁勇善战的大将木华黎,自己则亲率大军征讨花剌子模王国,将其都城玉龙杰赤城夷为平地,7天屠杀该城120万人。

不过双方若是实力相差悬殊,强势一方又师出有名的话,对于弱势一方的使者,斩了也就斩了,这种约定俗成的战争法规对于强势一方都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当然斩杀对方使者都是不被认可的行为。

结语:

虽然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一约定俗成的战争法规不是绝对的,但交战双方为了礼仪需要,又或是为了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在大多数情况还是会遵守这条不成文的规定,轻易不会斩杀对方来使。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7882.html
上一篇【管理智慧】跟刘邦学习如何带出卓越团队
下一篇明朝唐赛儿:白莲教“佛母”,农民起义女领袖,领导教众发动起义

为您推荐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一代霸主楚庄王,到底是怎么称霸的?为什么楚庄王的地位无人质疑

一代霸主楚庄王,到底是怎么称霸的?为什么楚庄王的地位无人质疑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大战,史称‘邲之战’。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楚国这边首先出手。当时楚国正是楚庄王在位期间,而且楚庄王已经在位十七年之久。在楚庄王的带领下,楚国的国力在原本就很强大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大台阶,降服了不少诸侯国做小弟。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楚国终于有能力,对晋国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千人骑兵队被灭口,依靠母骆驼确定位置,成吉思汗陵为何如此神秘

千人骑兵队被灭口,依靠母骆驼确定位置,成吉思汗陵为何如此神秘

一、一代枭雄 横空出世十二世纪中期,中国正值北宋末期,北方鞑靼的蒙古社会尚处于没有开化的部落社会。在蒙古草原上,一个叫达达尔的地方(属今蒙古国肯特省),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也速该,1162年,他在激烈征战中打败了强劲的对手,杀死了另一个部落里叫铁木真的勇士。5 月 27 日凯旋回来,正好自己的儿子出生不久,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