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的时候吉林有一块避火石,为何解放后被弃用,沦落成了景点

民国的时候吉林有一块避火石,为何解放后被弃用,沦落成了景点

东北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也尤为深厚,遗留至今的遗迹也不计其数,很多还成为了现在的景点。比如,在吉林市的玄天岭上,曾有一块神奇的避火石,甚至还被誉为吉林城的镇城之宝,但可惜现在人们都已经不重视了。究竟是什么样的石头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吉林是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据考古研究表明,在2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并且到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氏族部落,被认为是后来满族的祖先。从秦汉到明清,吉林这片土地上历史更迭也从未间断,而这一切也都有赖于丰富的物产,比如长白山就是吉林的生命之源。

吉林背靠长白山,一年四季的食物都源自长白山,建造房屋的木材也来自长白山,甚至每到冬天还依靠长白山的木材取暖。在古代社会,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尤其是松木最受欢迎,因为松木房子保暖效果好,但是这种房子也有致命的缺点,即防火效果不好,也就是说十分易燃,一沾火就着了。

据史料记载,吉林城在明清时期火灾频发,仅仅在清朝时期的大火就有十多次,比如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夏天,吉林县衙失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官府和民房烧毁了二百多间;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元宵节,吉林一家酒楼失火,一连烧毁了七百多间民房;还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吉林城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半个吉林城都被烧毁。除此之外,还有小火灾更是不计其数,尤其到冬季的时候,因取暖发生火灾最多,让人睡觉都不安。

吉林城失火已经是很寻常的事情,就如同下雨一样平常了,以至于家家户户都做好了救火的准备。比如,考古专家们在吉林城内发现古井有163口,远远超出了其他地方的密度,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其目的除了日常用水之外就用来救火。然而,即便吉林城内井水不少,但是救火效果却也不好,一方面是火势凶猛,另一方面打井水的效率太低,只能扑灭一些苗头之火,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因此,也有人在想办法消除火灾,但结果却从未成功。

在封建社会中,古人相对来说还是十分迷信,在分析吉林城容易失火的原因时,当时的百姓就将其归为“邪门”问题,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个破解之道。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当地有个人姓王,人们都喊他王神仙,十分精通各种解灾之术,他表示吉林城属“火”,只要在北方的山上放点“水”就能化解吉林城的火灾。

不过,王神仙口中的“水”并非是真实的水,而是一个卦象,即坎卦。在八卦的卦象中,坎卦即表示“水”,因此按照“水火相克”,此时就能消散吉林城内的火。不久之后,由当地官府出资,就在城北的玄天岭上修建了一座高约5丈的砖壁,在其背面是一幅阴阳图,正面则是坎卦的符号“”,它面对着吉林城,后来还被称之为“避火图”。

本以为“避火图”能起到作用,可结果却好景不长。在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吉林城再次遭遇大火,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火,史称“火烧船厂”,将整个吉林城都烧成了灰烬,几千人在大火中丧生。还有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一场大火烧了3条街,2000多间房屋被烧毁;以及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吉林城又遭遇火灾浩劫,还有诗词流传下来,即“千家万户成焦土,残砖碎瓦伴尸骨”,足以可见当时的悲惨场景。

从民国到近代,吉林发生的大火也不计其数,因此也说明了“避火图”毫无作用,久而久之也就被人毁坏。上世纪80年代,当地文物部门重修了“避火图”,还将其命名为“坎卦孤悬”,如今成为了吉林市旅游的“八景之一”了。

进入新时代之后,吉林市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消防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史难题,可以说驯服了几百年的“火魔”,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当我们再次仰望“坎卦孤悬”是时候,也不能忘记先民们做出的努力,但同时也要以此为戒,不能陷入封建迷信。

参考资料:

《吉林文物考古集》作者:董学增,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2350.html
上一篇都是打匈奴,怎么感觉秦强汉弱?
下一篇李治真的是懦弱的“妻管严”吗,为何要与武则天并称“二圣”?

为您推荐

带你走进东北花样豆角世界

带你走进东北花样豆角世界

东北的土地上的蔬菜都特别好吃,特别是黑龙江,不踏上这片土地,不来这亲自品尝,是无法感觉到的,夏天来东北黑龙江一定要吃当地的豆角,豆角品种非常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