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这是古代诗坛,被祝福最多的“老牛吃嫩草”,也是最动人的黄昏恋

这是古代诗坛,被祝福最多的“老牛吃嫩草”,也是最动人的黄昏恋

他叫李之仪,北宋词人。

同时,他也算史上最惨的官员,先来看一段话,出自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

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公元1102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对,就是那个奸相蔡京)被贬太平州,在这里度过了凄凄苦苦的四年,这已经很惨了,可是蔡京依然不打算放过他,每每派官员弹劾。

于是李之仪上书:到太平州第一年,我女儿死了,第二年,我儿子死了,第三年,我老婆死了,现在我遍体生疮,他们还想让我怎么样?

宋徽宗闻后,深受感动,抹了一把老泪,于是为他复了官,并加授朝议大夫,但李之仪拒不赴任,仍留在太平州南姑溪之地。故,李之仪又称“姑溪居士”。

由此可见,李之仪是有文人傲骨的。

蔡京之所以整他,是因为他曾是苏东坡的幕府,被视为“元祐党”人。

当初,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时,李之仪和妻子胡淑修极力营救。

后来苏东坡被流放黄州时,李之仪夫妇依然在联络认识的官员,希望苏东坡能早日回朝。

尤其是李之仪的妻子胡淑修,她本身也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女词人,苏东坡被冤下狱后,胡淑修曾在胸前挂上一个牌子,当街为苏东坡呐喊。

牌子上面写着:

我重苏子瞻其人,慕其义,心领其神已久,自愿同罪,使天下人知道,这世上尊敬苏公的并非只有男子!

胡淑修这等巾帼豪气,真不输七尺男儿。

当初李之仪因替恩师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整理遗表遭蔡京诬陷时,胡淑修就已经展示出了这种英侠风范。

她亲赴京师打点关系,努力找出范纯仁手稿,之后挺身上朝为丈夫申诉,丈夫才免于一死。

此举震惊朝野,令士大夫啧啧称奇,太后也特地将她接到宫中,给予抚慰。

遗憾的是,到太平州后第三年,胡淑修就因病过世了,享年58岁。

妻子过世后,李之仪悲痛欲绝,亲自为亡妻撰写了墓志铭,将爱妻安葬在太平藏云山的致雨峰下。

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也一直在流传。

复官后,李之仪决定四处散心,偶然中邂逅了16岁的少女杨姝。

三年前,黄庭坚贬官当涂时,李之仪曾前往安慰黄庭坚,黄庭坚设宴款待,席间有一个13岁的女孩弹奏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引得满堂喝彩。

而那个女孩正是杨姝,她也是很有正义感的姑娘,黄庭坚遭贬时,她多有愤慨之言。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杨姝才让李之仪忆起了自己的发妻胡淑修,而当杨姝再弹起《履霜操》时,李之仪无意间已是泪流满面,便把自己这几年的经历都讲给了杨姝。

杨姝本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加上早就钦佩胡淑修的为人,所以渐渐就对李之仪产生了感情。

李之仪也同情杨姝现在的遭遇(丧父丧母、无依无靠),便和杨姝相依为命,成就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

当56岁和李之仪和16岁的少女来到长江边时,李之仪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一个56岁的男人,对一个16岁的少女许下的诺言,没有轰轰烈烈,仅仅是两个知心人的相依相偎、相识恨晚。

所以你看,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因为有爱,这个世界也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李之仪和胡淑修对苏东坡,是感知遇之恩,更是守护北宋第一才子,这既是善良,也是心中有大义;

胡淑修为了丈夫,敢当朝与奸相蔡京对峙,是夫妻之间荣辱与共、生死同命。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渡化了枕边人;

李之仪和杨姝跳出世俗的障碍,能够彼此安慰、彼此珍惜,是因为她们都曾经历过苦难,而这一切更是因为,他们、她们心中都有关于爱的,不死不灭的信仰。

注:

《履霜操》为古乐府琴曲名。

《琴操》曰:《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

后为乐府诗名,范仲淹一生只弹奏此曲,故人称范履霜。

- end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5472.html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清官都有谁,名垂青史的十位名臣
下一篇牛贩子弦高曲线救国 大将孟明视两败崤山【花咪读史0040】

为您推荐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沈括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一、乌台诗案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看好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1059年,苏轼在母亲去世回家居丧期间,做了一个怪梦。梦里一个形貌奇峭诡异的人来到面前,和他做了一番对话。原来这是家里竹轩一块怪石的精魂,这怪石百无一用,苏轼早就想把它扔掉了。怪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自己载在典籍里的同类业绩都列举了一遍,最后说:“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