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坡三百首(12)·不着急,慢慢来

东坡三百首(12)·不着急,慢慢来

细读一首诗,两相对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其一)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漫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其三)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

曾忤世人嫌汝,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

——苏轼

背景:苏辙辞任商州推官职位,详细原因见正文。

髭:音同“姿”,小胡子。

苏轼兄弟一同中举,而后又一起在制科考试(皇帝选拔人才的一种非常设考试)中脱颖而出。但苏辙的仕途起步却比哥哥来的坎坷。起因是制科考试中苏辙写的策论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他在策论中措辞严厉地批评仁宗皇帝不忧外患,不恤民情,挥霍无度,还根据街头巷尾流传的的香艳花边而抨击皇帝噬欲不知节制,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咎于宰相为首的臣子们不忠,没有劝谏好皇帝。文章言辞之大胆猛烈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但这种耿介热血,要批倒一切权贵的愣头青笔法为他惹了不小的麻烦。

苏辙的文章在考官群体中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司马光一派觉得写的太棒了,这是个忠臣的胚子,应该给予高等评级。王安石一派则认为这个家伙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乱放炮,把皇帝宰相骂了个遍,目无君父大不敬,狂妄至极,应该直接pass(苏辙晚年自己也坦言当时年少热血,仅凭市面上的一些妄言就对仁宗皇帝的私生活和国家事务乱发评论指责,后来了解到自己所批评的很多并非事实,非常地懊悔)。所以诗中“策曾忤世人嫌汝”的句子。最后还是仁宗皇帝大度,力排争议坚持录取了他。“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宋代的气度和风采在仁宗的这句话里至少有了一半。

之后苏辙被授了一个商州推官的职位(类似地方检察长之类),但皇帝秘书王安石却迟迟没有为他撰写正式的赴任公文。这一拖就将近一年,等到公文终于下来,苏辙自己却不干了。可能也有赌气的成分,但他的官方理由是哥哥已经在外面了,我要再跑出去老父亲就没人照顾了。他上书请求在父亲身边奉养三年,于是就有了诗题里“得告不赴商州”,和诗中的“辞官不出意谁知”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个决定阻滞了职业生涯的顺利起步。做哥哥的不免要安慰一下弟弟:“真的有点遗憾,原本我们兄弟还可以有机会聚一聚(凤翔和商州比较近)。不过话说回来,离家做官也没什么好的,想家的日子是真难熬啊,能在家里悠闲从容地读书做文章才真幸福。你就安安心心在京城里待着,大隐于市,先做几年高段位隐士。别人不理解你不要紧,他们嫌弃你、抨击你,你就当没看见没听见。老爸写的《易传》很有意思,你就在家跟他好好学习。哥哥和你永远是一条心,时常在梦里寻你、觅你。”

社会气候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它对那些充满改良热情的年轻人的态度。他们未经世事,常说些莽撞的话,做出一些冒失的事的,但他们有傻傻可贵的纯粹之处。只有在更友善宽容的环境下,世界才有可能被这种热情和纯粹的力量塑造的更新更美。

家庭环境的好坏则是由情感连接形式决定的,好的连接是弹性的,节点之间不存在强大的逼迫力量,哪怕这种力量的本意是把对方推向成功,给予对方充分的伸缩空间。坏的连接是刚硬的,彼此之间死死地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用力,要么强势改变对方,要么脆断分离。

所以,在我看来年轻的苏辙虽有小挫却大体幸运,他遇上了一个相对开明的仁宗时代,并生在一个没有成功焦虑症的开明家庭。苏轼写的三首诗,说的其实就一个意思“别着急,慢慢来”,亲人间这样看似平实无用的安慰其实最暖人心,比鸡血和成功学更有爱,更疗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2241.html
上一篇乐毅伐齐,为何前面七十多城轻易到手,却迟迟没能拿下最后两城?
下一篇关羽的五百校刀手是怎样一支部队?是特种兵还是另有说法

为您推荐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沈括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一、乌台诗案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看好
血淋淋的管理艺术,惊呆了十七岁的宋仁宗

血淋淋的管理艺术,惊呆了十七岁的宋仁宗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一般来说,我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就是要单纯地讲一个宋代的历史小故事。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和还没亲政的小皇帝宋仁宗在开封南郊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祭天仪式,仪式完毕之后,是例行的大赦天下、赏赐军士的福利行为。当福利发到汾州(今山西汾阳)广勇军这里的时候,士兵们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1059年,苏轼在母亲去世回家居丧期间,做了一个怪梦。梦里一个形貌奇峭诡异的人来到面前,和他做了一番对话。原来这是家里竹轩一块怪石的精魂,这怪石百无一用,苏轼早就想把它扔掉了。怪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自己载在典籍里的同类业绩都列举了一遍,最后说:“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