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春节贴春联的风俗成熟于宋代,真正盛行则在明初

春节贴春联的风俗成熟于宋代,真正盛行则在明初

春节贴春联的风俗成熟于宋代,真正盛行的则在明初。在明代,春联不光是节日图个喜庆,它背后有深刻的时代作用。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太祖爱对联并非为了像张士诚之流那般醉词滥句,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节日喜庆之余,提倡节俭体察民间民情。

明初,海内刚刚历经改朝换代的动荡,民生不振,朱元璋刚刚坐上皇帝之位可谓诚惶诚恐,翻阅史料,从他的一段话中,可以了解太祖当时的心情:“天下无收则民少食,民少食则将变焉,变则天下盗起,虽王纲不约,致恃强凌弱、众暴寡,豪杰生焉。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联所以切虑三时,虑恐九年之水,七年之旱,民无立命。所以读听之间,不觉毛发悚然而立,惊畏如是,为此也。”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温饱,所以朱元璋当时力推节俭,事事都避免劳民伤财和贫赃枉法的行为有空子可钻。朱元璋每年过寿辰,为了杜绝官员贪污和献媚之举,下严规:朝中三品以上大臣献寿礼不得超过纹银十两,并献上贺章即可;三品以下大臣只需献上贺章即可。贺章除了恭贺之词之外,还有一部分非常重要,就是官员们的“自查报告”。记述官员自己为官是否廉洁、所辖地的民生状况,都得向皇帝上表,以体现皇帝的圣君之道。

推崇春联,大概是朱元璋一贯体察民情,崇尚节俭的做法一种延续。推行春联,既符合节日的喜庆,又可以从百姓春联的美好愿望中了解民间的真实生活状况。有一年的除夕,朱元璋下旨:“公卿士农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年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百姓家门前红纸上交相辉映的春联上写下的当时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意和对生活富足赞美的句子,感到十分高兴。从春联的喜庆中,朱元璋看到了天下安定繁荣。

当朱元璋看到一户人家门上没有贴春联,就进门问主人何故时,原来这家人是屠夫,不会写字。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

当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联的盛行是为了太平盛世崇尚节俭体察民情,到了清代之后,春联在抒发人们美好愿意的主旨上则更突显艺术性。如今每逢春节家家贴上一幅大红春联于门上,成为中华传统节日喜庆的一个重要元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4972.html
上一篇【敦煌寻梦】大漠上的战争史诗(2)
下一篇崖州古文百篇|连载十一:《容斋随笔》 一则

为您推荐

闽蜀同风:“地域黑”与宋代社会的舆情想象

闽蜀同风:“地域黑”与宋代社会的舆情想象

一、闽蜀同风、腹中有虫福建与四川,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南,似应风马牛不相及,可《宋史·地理志》把相隔千里的福建路同川峡四路编排在同一卷,颇令人费解。两宋之际的邵博曾说,当时朝堂之上,流行一句戏谑的话,叫“闽蜀同风,腹中有虫”,借以贬低朝中福建和四川出身的官员。身为蜀人的苏轼,在聚会时,听闻此言,不禁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