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诺奖风向标”揭晓!中国教授卢煜明获奖

“诺奖风向标”揭晓!中国教授卢煜明获奖

都是不可思议的技术成就

撰文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发现:孕妈妈的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这打破了DNA只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既往认知。

20多年来,因卢煜明的上述发现,产前诊断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此研发的“无创性产前诊断”(NIPT)技术,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2018年,全球进行了1000余万次相关检测。

“然而,当科学家卢煜明于1997年首次提出这一发现时,人们只是耸耸肩。”《纽约时报》报道。卢煜明自己也很惊讶。“最初商业专家认为,这只能用来判断婴儿性别。他们没意识到这能走多远。”他曾这么告诉《卫报》。

当地时间9月28日,因其贡献巨大,现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的卢煜明被授予“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医学界久负盛名的奖项之一,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

同日,主办方还颁出本年度的另两个奖项。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Lauren Gardner因率先开发出“新冠肺炎疫情地图”,获得“2022年拉斯克公共服务奖”。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O.Hynes、伯纳姆·普雷比医学发现研究所的Erkki Ruoslahti,及波士顿儿童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的Timothy A.Springer,共享“202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主办方称,3人针对整合素的研究、发现,推动了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药研发。

图片来源于Lasker Foundation

一碗泡面的启示

多数科学成就都脱胎于长时间的反复验证及失败,卢煜明教授也无可避免——他曾走进科研“死胡同”达8年之久。

早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卢煜明教授就充满了疑惑,“为什么医生要建议孕妇去做一个可能导致流产的产前诊断手术?为什么不能就用母亲的体液,比如血液,去检测胎儿的DNA是否正常?1969年曾有人检测到孕妇血液中有胎儿细胞,为什么不用来做产前诊断?”

基于前人的发现、自己的思考,卢煜明教授结合了当时最新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展开母体血细胞研究,捕捉其中的胎儿DNA。

研究卡死在浓度上。母体血液里的大部分细胞是母亲自己的,实验无法获得可靠和一贯的信号,也难以达到实现临床应用的目标。

图片来源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1996年夏天,卢煜明教授面临抉择,再做不出结果,就要放弃、换方向了。当年9月,转机来了。他读到两篇论文,都关于在癌症患者血浆中检测出肿瘤DNA。

“胎儿和肿瘤有相似之处,都要靠‘母体’提供营养。既然肿瘤向血浆中释放的DNA能被测出来,为什么五六斤的胎儿不可以?”

有了想法,就要找验证方法。有一天,卢煜明在煮方便面时,看到面饼在沸水中翻滚,刹那间灵感迸发:能不能煮沸血液、提取血浆?

煮完后,他发现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浓度非常高,是血细胞中浓度的十万倍。

接着,卢煜明教授还使用PCR技术,对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解决了一些简单的临床问题,如检测胎儿血型、性别等。

1997年,《柳叶刀》发表卢煜明教授及同僚的成名作:《母体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DNA》(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文章展望了血浆检测方法的未来,“这可能是无创筛查唐氏综合征的可行办法。”

基于这一发现,只需抽取孕妇少量静脉血,就能检测胎儿遗传信息,排查唐氏综合征等基因缺陷问题。由于无需羊水穿刺,胎儿流产几乎为0,故称为“无创”。

图片来源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卢煜明教授和团队花了10年,尝试将想法落为现实。

2008年,他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tephen R.Quake等人证明,利用大规模平行测序(MPS)策略,能快速计数DNA分子。此后,团队进一步验证了MPS用于唐筛的性能和可行性,并最终推动2011年相关产品获批上市。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有资质开展无创唐筛,费用较之前大幅降低。

“我很高兴,自推出以来,无创产前检测已成为一项护理标准。它还激发了全球对血浆DNA诊断应用的兴趣,特别是在癌症液体活检和器官移植监测领域。我期待看到这些和其他尚未开发的应用程序,能改善全球医疗保健。”卢煜明教授在拉斯克奖获奖声明中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数年后她摘得诺贝尔奖桂冠。卢煜明教授也被视为“摘诺”的热门人选。

截至目前,他已斩获多项殊荣,包括2021年摘得“科学突破奖”。同年,还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生物学科“皇家奖章”,成为该奖项成立近200年来的首位华人得主。

此外,他连续5年获得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评选“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2011年、2013年,他分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达尔文、牛顿同列院士。

图片来源于Lasker Foundation

公共服务奖得主

曾获《时代》杂志2020年“最佳发明”

公共服务奖颁给Lauren Gardner,以表彰其带队创建“新冠肺炎疫情地图”。

“这为实时传播权威公共卫生数据,设定了新标准。提供了有关新发传染病传播的可访问且可靠的信息,填补了国际公共卫生系统的空白,并建立了一个可供效仿的模型。”拉斯克奖颁奖词评价道。

2020年1月21日,Lauren Gardner和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坐在一家咖啡店里。话题很快转向当时刚出现的新冠病毒。

Lauren Gardner想建立一个“在线地图”,追踪新冠病毒,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如何促使病毒传播。“想通过数据收集,记录一个疾病从‘出生’,到被人类战胜的全过程。”

几人一拍即合。仅仅8小时,初版“疫情地图”制作完成,上线运营。

这个网站的热度远远超出预期。代表病例数的红点范围逐渐扩大,各国死亡人数残酷攀升,“疫情地图”成为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媒体和民众必不可缺的信息来源。仅仅3个月,其访问量累计达160亿,平均日访问量达10亿。

2020年《时代》杂志评选年度“最佳发明”,该地图上榜,并被称为“2020年必看数据源”。这份年度榜单表彰100项具有开创性的发明。《时代》称其“使世界变得更好、更智能、甚至更有趣。”

图片来源于Lasker Foundation

基础研究奖授予

了解细胞结构的开创性工作

在1970年代,癌症研究人员就发现,肿瘤细胞明显异于正常细胞。前者不像正常细胞那样能粘在细胞培养皿上,而是会异常“散开”。

为了弄清楚肿瘤细胞的行为,科学家Richard O.Hynes、Erkki Ruoslahti各自展开研究。他们识别出一种细胞表面相关蛋白,有助于将细胞附着在周围的细胞外基质(ECM)上。这种蛋白在正常细胞中大量存在,但在肿瘤细胞中几乎不可见。他们还捕获了一个能与这种蛋白结合的受体。

Timothy A.Springer的研究乍看之下,与前两人无关。他发现介导细胞与其靶标相互作用的跨膜蛋白。

但这些线索汇集到一起,科学界意识到,存在一个分子家族,其成员在胚胎和完全形成生物体等一系列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个家族如今被称为“整合素”,是细胞与基质之间和细胞-细胞黏附的关键介质。前述3人因其在整合素方面的发现,共享“202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参考资料:

[1]The 2022 Lasker Awards.https://laskerfoundation.org/

[2]2022 Lasker Award Winners Announced.The Scientist

[3]Lasker Award Honors Development of Noninvasive Prenatal DNA Test.The New York Times

Scientists honored for COVID-19 tracker,prenatal test.ABC News

[4]Discovery of Cell-Free Fetal DNA in Maternal Blood and Development of Noninvasive Prenatal 5.Testing 2022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JAMA.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8,2022.doi:10.1001/jama.2022.14982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责编:田栋梁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144847.html
上一篇左手马云右手马化腾,医械资本大佬进退有术
下一篇“泰山奖”获得者王拥军:改写全球脑血管病指南,发出中国声音

为您推荐

《细胞》:一种新型的“猴子病毒”可能会溢出至人类

《细胞》:一种新型的“猴子病毒”可能会溢出至人类

“医学界”晚讯,不错过每个医疗热点。《细胞》:一种新型“猴子病毒”可能会溢出至人类9月30日发表在《细胞》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一个鲜为人知的病毒家族已经在野生非洲灵长类动物中流行,并且已在一些猴子身上引起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样症状,它正“准备好溢出”给人类。“这种动物病毒已经找到入侵人体细胞、自我繁殖和
子宫内用干细胞修补脊柱裂,母胎医学首创历史

子宫内用干细胞修补脊柱裂,母胎医学首创历史

3名经治婴儿已降生撰文 | 燕小六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母胎医学又现里程碑式进展。截至目前,全球前3例经宫内干细胞治疗的脊髓脊膜膨出(MMC)胎儿,已顺利诞生。其中1人满周岁。相关治疗发生在孕中期。手术团队通过子宫切口,把含有特殊干细胞的生物补片,放置在胎儿暴露的脊髓上,以修复周围的保护组织,减少或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