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小时候的味道消失了?蔬果为什么变“难吃”了

小时候的味道消失了?蔬果为什么变“难吃”了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吃的品种和方式都比以前丰富很多,但却有不少人感觉,怎么现在的蔬菜水果都没以前好吃了?

番茄不似曾经的酸甜,西瓜也没小时候的清甜,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不止是蔬果变难吃了,连其中的营养成分也变得更少了,多项研究表明,如今蔬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比半个世纪前的蔬果大大下降。

01.

农产品营养下降

2020年《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研究,该研究发现从1955年到2016年,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下降了23%,锰、铁、锌和镁的含量也显著下降。

在1991年中国发布的食物成分表中,大白菜(叶子颜色绿点的大白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28mg/100g;而2004版成分表中的大白菜维生素C含量是11mg/100g。

此外,黄玉米面每百克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从0.26毫克和0.09毫克,降到了0.07毫克和0.04毫克,并且矿物质铁、锌、硒含量均有下降。

02.

农产品行业变化

同样的蔬菜水果,但今天吃到的和半个世纪前大大不同。除了全球变暖、土壤流失等因素外,更多的是人工干预的结果。

市场化的选择

经过市场化的运作,农产品的品种已经产生变化,产量高、成熟快、抗病力强、好运输的品种被更多培育,而晚熟、产量低、难储藏的农产品被市场所淘汰。

此外,为了运输时减少损耗,往往在蔬果八分熟的时候就开始采摘,这样运输时更容易保存,但这样让果蔬的营养成分也变得更少。

人工种植手法

如今越来越多使用大棚种植,蔬果缺乏了土壤的营养,大棚种植的光照时间也不如传统种植多,加上很多抗氧化的营养成分含量与植物的抗逆机制有关:

环境条件干旱、寒冷时,往往维生素C含量更高;早晚温差大、光照强,往往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保健成分含量高。

03.

营养摄入有妙方

人体必不可缺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等营养成分,这些大部分都来源于蔬菜水果。如今蔬果营养成分大不如前,我们该怎么吃更合适?

新鲜最重要

天然果蔬的营养成分下降了,但是比精加工后的食品营养成分还是高很多!水果榨汁、食品罐头等等加工方式,都会在加工过程中流失大量营养元素。

特别是腌制类食品,在腌制过程中,蔬果内的水分流失的同时,会将众多水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一起带走。

减少烹饪时间

蔬菜不要过度烹调,用生拌蔬菜、时间较短的蒸菜、油煮(焖)的方法烹调,可以减少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降解和流失。烹饪时温度过高,会造成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2等水溶性营养素的大量损失。

不要过度追求口感

全麦类食品虽然没有精致米面吃起来香甜,但富含的营养要比大米多很多。

苹果皮、生梨皮等水果外皮、花生外的红衣、核桃外的褐色外皮,这些外皮都可以食用,虽然口感不佳,却是营养集中的区域。

多吃当地蔬果

吃蔬果的品种要丰富,营养才能均衡,但在保证品类丰富的前提下,应该多吃当地产的蔬果。当地产的蔬果往往是在成熟时才采摘,没有长途运输的需求,蔬果的营养成分更多。

周末有时间约上朋友去市郊,寻找农家乐或开放采摘的果园,娱乐放松身心的同时,采购一些当地产的蔬果,也是个很好的方式。

04.

各色食物搭配吃

虽然蔬果的营养含量比过去的低,但是在市场化的运作下,我们吃蔬果的总量增加了,蔬果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每个季节都能吃到各类蔬果。

科学家建议每天摄入约10种不同的蔬果,能让营养搭配更均衡。

绿色蔬菜

如菠菜、花椰菜,它们含有丰富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铁、钙、硒等微量元素。深绿色食物中叶酸含量也很丰富,对胎儿生长尤为重要。

黄红色蔬菜

如胡萝卜、番茄等,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其中黄色蔬菜还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提高食欲、刺激神经系统兴奋、改善夜盲症、缓解皮肤粗糙、强健骨骼。

红色蔬菜富含大名鼎鼎的“番茄红素”,其具有强抗氧化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

紫色蔬菜

如紫甘蓝、蓝莓,富含花青素,具有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花青素还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视紫红质的生成,保护眼睛。

白色食物

如萝卜、冬瓜,富含膳食纤维以及钾、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和保护心脏等功能。这类蔬菜还对调节视觉和安定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对高血压和心肌病患者有益。

蔬果没那么清香了,但我们在营养摄入上也不能妥协!让餐桌更鲜艳丰富,也能吃得过瘾满足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84168.html
上一篇早饭吃得饱,减肥效果更好?科学实验的结果来了,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下一篇近期从猴痘疫区已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应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监测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