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元璋是个“卸膊”皇帝:明明自己不行,偏偏看谁谁不行

朱元璋是个“卸膊”皇帝:明明自己不行,偏偏看谁谁不行

先解释一下标题里的“卸膊”,它指把东西从肩膀上卸下来,在粤语里指代推卸责任。

小时候没什么书看,能看的不是古典小说就是实体版评书,翻来翻去无非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明英烈》《赵匡胤演义》《雍正剑侠图》《三侠剑》之类,也因此对帝王将相很感兴趣。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有此心理甚至情怀,也属正常。

但如果到了今天,仍然对帝王将相持有旧日观感,只能说明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停滞不前。 或者说,很可能是除了地摊文学和中学历史教科书之外,再也没有读过其他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完全有条件建立正常的历史观,但许多人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在陈腐的历史观乃至三观之下,朱元璋当然是一个“能人”。底层出身,一代帝王,在崇尚“成王败寇”的人眼中,已经是自带光环。他的统治方式也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对贪官动不动就扒皮的残酷,更是被吹捧为“有魄力”。

可是,在反贪问题上如此严苛的朱元璋,真的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吗?显然没有,明朝的腐败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

还有人认为朱元璋的反贪是为了百姓,这就更是可笑的结论。因为明朝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没有比以前更好。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维系所谓的“朱家江山”。康熙称朱元璋“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是因为他自己也是这种人,所谓康乾盛世,正是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

《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命运》与之前的《秦制两千年》一样,都是作者谌旭彬意在普及一些正常人本应有清晰认知、可在许多人眼中却足以颠覆三观的常识。

书名:《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命运》

作者:谌旭彬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88元

书中将朱元璋在《大诰》中写到的十二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洪武帝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出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毫无人身自由的卫所军奴,被捆绑在土地上不得离乡的农民,说错话连累邻里被没收家产的老妇人,不想做官只能切指的士人,遵行合理的立案程序却没能揣测出“圣意”的官员……通过这些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命运,我们看到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开国皇帝,是如何欺骗控制官员,如何监视窥探民众的。

谌旭彬在书中写道,《大诰》“究其本质乃是一种宣传品。朱元璋颁布这些宣传品的核心目的,是想要树立自己仁德爱民的政治形象”,同时,“所有宣传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会将其真实目的甚至可怕的那一面,用各种漂亮的外衣层层包裹起来”。他所要做的,就是剥掉这层“正能量”,去关注小人物的悲苦命运。

朱元璋的统治,本质就是一个“猛”字。作为底层出身、依靠农民起义上位的皇帝,朱元璋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所以,他最恐惧的从来就不是贪官,而是民众。他也明显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很多不读史的人,往往以为元朝残暴,但实际上,史学界公认的是元朝“失之以宽”。如果对比统治政策,朱元璋实在比元朝皇帝严苛得多。比如元朝对商业极为看重,鼓励民间流动,朱元璋则反其道而行之,极力打压商业,也大力打压民间力量,通过知丁法、路引制度和举报体系控制民众。

在朱元璋眼中,将民众圈在土地上就足以一劳永逸,避免元末的流民社会形成。但实际上,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还有税赋的沉重,反而造成了流民激增。

民众不听话,官员也不听话,越是严惩腐败,腐败就越泛滥。于是,朱元璋编写并颁布《大诰》,要求人手一册,人人诵读学习。而且,《大诰》还成为指定的斗争工具,民众可以拿着大诰押解不法官员进京,任何人不得阻拦。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的魄力展现,但稍有智商便可知道,这种人斗人的行为必然失控,朱元璋很快将抓捕对象从胥吏和官员扩大到了百姓,结果举报盛行,人人自危。

举报的盛行也是因为严酷的知丁法。所谓“知丁”,就是知晓邻居的职业、家庭人口、社会关系,甚至何时出门何时回家。一旦出现“逸夫”,邻居没有及时举报,那么若“逸夫”犯事,不但本人处死,邻居、亲戚与里甲都要连坐流放。这种社会状态下,举报就成了必然。

朱元璋还规定,乡饮酒礼进入吃喝环节之前,会有漫长的政策宣讲和律例诵读,地方上所有百姓都要参加。其中,有违法犯罪前科者必须出席,“如有过犯之人,不行赴饮,及强坐众宾之上者,自系顽民,主席及诸人首告,迁徙边远住坐,其主席者及众宾推让有犯人在上坐,同罪”。也就是说,胆敢不参加者便是“顽民”,会被强制流放至偏远地区。整个宴会则分为“正席”(善良之席)和“外座”(奸顽之席)两大区块。“高年有德者”与“高年淳笃者”坐在善良之席的上首,余者按年龄顺序入座。“违条犯法之人”只能集体入座奸顽之席。若有人不守规矩,或主持者纵容他人不守规矩,都要被流放。

这不仅仅是一种羞辱,也是一种让“不听话的民众”永久“社会性死亡”的做法。别说用现代社会的思维去衡量了,即使在古代,这种残酷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治国方面,朱元璋显然是无能的。他对官僚集团进行了大清洗,屠杀无数官员,又通过各种方式清算商人和地主。洪武年间,“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也就是说,中等以上收入家庭全部破产。

朱元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显然没有。他是史上最能推卸责任的皇帝,在他眼中,官不行、吏不行、读书人不行、商人不行,老百姓也不行。

在《大诰》中,他就痛斥老百姓不知报答君恩:“民有不知其报,而恬然享福,绝无感激之心”,指斥心存抱怨的老百姓是“顽民”。在《大诰》中,愚顽等词汇十分常见。简单点说,只要不听话的人,就是“愚顽者”。

很多人会将朱元璋的暴政归结于他的出身。在秦制以来,朱元璋是唯一纯粹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也是种没有摆脱骨子里的自卑。他憎恨富人、不信任官僚,信奉杀戮的作用,认为只有杀戮才能让人们听话。换言之,朱元璋希望治下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官吏、读书人还是百姓,都只需要有一种性格——奴性。尤其是他对官吏和读书人的偏见,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胥吏在他眼中甚至与奴婢同类。

说到底,朱元璋的治国沿袭了秦制,而且因为自身成长环境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变得更加变本加厉。秦制的核心就是“民愚则易控,民智则国乱”,朱元璋的所有制度都集中于“愚”字,以求更好地控制。显然,他并未成功,也不会有人成功。

图源 |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RECOMM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09065.html
上一篇从湖州到上海:生丝首邑的辛亥往事
下一篇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三)

为您推荐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1282年,丞相阿合马迎接真金太子回京,王著从袖子中拿出30斤重铜锤,将阿合马的脑袋砸碎。阿合马,元朝平章政事,位列丞相,主管财政。忽必烈时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都是“理财”能手,结果都很惨。客观看待,阿合马很有能力,但元朝“儒臣”派与“理财”派斗争激烈,忽必烈又奉行扩张政策,阿合马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