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上的五次三分天下,直到金国后期,蒙古崛起于草原才结束

历史上的五次三分天下,直到金国后期,蒙古崛起于草原才结束

其实在古代,三权分立也是朝廷的基本原则之一。譬如,唐朝是皇帝,衍圣公,宰相三权分立,而行政机构,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西方世界,美国特别讲究三权分立,也就是说立法会、行政机关与州法院。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对此制度的形成和意义有详细的介绍和理解。

而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的三权分立,但是自古以来,似乎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策略。特别是明朝最为明显,明朝是皇帝和宦官、文官、士大夫言官清流三权分立,也就是皇权、内阁行政权、都察院的监察权分立。

正因为三个角的相互制约,才能达到一个政治上的基本均衡,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均衡却并不是都体现在政治结构上,俗话说鼎有三足,所以才能三足鼎立,而放眼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维系时间很长的,基本都是南北对峙或者三分天下,尤其以三分天下居多,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乱世群雄,其实并不能维系太长时间,只有三个国家相互掣肘,才是维持政治稳定的极佳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下历史上的五次三分天下。

汉末三国

1、汉末三国魏蜀吴

汉末,其实最起初的三方势力有三种瓜分天下的策略,曹操自然是想一统天下,成就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千秋伟业,但是这个策略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主要在于在生产力不足的时代,人力很难解决南北方之间的巨大差异。

而东吴在周瑜主持军政的时期,则是奉行的与曹操南北平分天下的策略,战略部署也比较简单,先拿下黄祖,再吞并刘表的荆州,然后再向西夺取西川,一统南方。但是这项战略比较激进,虽然周瑜比较支持,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的令孙权信服,而孙权更看好鲁肃的榻上策。再加上后来周瑜英年早逝,东吴之后再也没有执行过这项战略。

刘备方则是一直坚持三分天下的策略,在起初,刘备并没有太多的战略,只是打到哪算哪,所以屡战屡败。但是在207年的隆中对,被诸葛亮醍醐灌顶,然后就有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拿汉中,再与曹操争霸天下。在起初,刘备还是有争霸天下的欲望的,但是当荆州被曹操和孙权瓜分之后,刘备集团还是以自保为主。

三分天下的形成,主要在于215年,刘备夺取西川开始,基本就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不过在之后,三方在领土疆域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交换。首先在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在219年,基本全面占据了曹操控制的汉中。然后在219年,关羽响应刘备的北伐,也从荆州开始北伐,但是被曹操联合孙权给击败。

随着关羽的失败,刘备所掌控的荆州被孙权和曹操瓜分。自此之后,三国的格局就此确定,领土也基本固定下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取代东汉建立曹魏政权,三国分裂正式开始。紧接着刘备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自此三国正式形成。三国实力也有着显著的差距,曹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而东吴在得到荆州特别是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之后,稳坐第二把交椅,蜀汉国小民贫,只能排在第三位。这种局面一直维系到公元263年,蜀汉被钟会和邓艾所灭,三国割据的局面自此结束。

2、南梁、东魏、西魏

华夏历史上第二次三足鼎立,来自于南北朝中后期,北魏后期,汉化之后虽然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汉化二十年后,另一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那就是鲜卑贵族的腐败。高层腐朽之后,政治就会混乱,特别是曾经被着重倚仗的六镇军民对此很不满意,随后北魏朝廷迎来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起义,六镇起义。

北魏腐朽的朝廷被六镇起义给冲乱,而紧接着葛荣崛起于河北,掀起了多达百万大军的农民起义。而平定葛荣之乱,不仅仅崛起了尔朱荣,还崛起了高欢和宇文泰。在尔朱荣和尔朱兆将北魏皇室和朝廷势力清洗得几乎一空之后,高欢趁势崛起,在击败尔朱兆之后,成为了北魏的实际掌握者。

而宇文泰也趁机夺取了关中的控制权,孝武帝不愿做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给了缱居关中的宇文泰一个名正言顺立国的机会,随后534年,高欢迁都邺城立元善见为帝;在之后535年,宇文泰也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然后东魏和西魏就此对立。

而南方,则进入了梁武帝统治的中后期,南梁也因为梁武帝前期的治理,再加上相对稳定的社会与和平时代,南梁整体经济文化迎来了巨大的发展。不过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东魏继承了北魏最繁华富裕的地方,军队和经济都相当发达,人口众多,谋士和名将云集,自然是第一强国。南梁虽然开始腐朽,但是几十年的积累,综合实力还是很强,应该排在第二位。而西魏刚刚建国时期,国家贫困且弱小,人口极少,虽然军事制度先进,但是实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三国的唯一一次集体交锋,乃是拜侯景之乱所赐,侯景先是在东魏河南造反,并且与西魏乃至南梁勾结,但是高澄重用慕容绍宗,将侯景打得几乎全军覆灭。侯景不得已南下南梁,在梁武帝的无比信任下,发动侯景之乱,一举拿下了建康城。而南梁诸多势力相互掣肘,竟然一时之间无法平叛。西魏也东出,在颍川和慕容绍宗激战。

而东、西魏都在趁侯景叛乱之际,发动军队南下,东魏吞并了两淮,西魏则拿下了巴蜀和河南等多处地方。不过,在政局稳定之后,东西魏先后被宇文氏和高氏取代,而南梁随后也被陈霸先取而代之。

3、南陈、北周、北齐

随着三个国家都逐步改朝换代,一个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再次形成,先是高洋,在父兄两代基本走完了改朝换代之路的情况下,高洋在公元550年取代了东魏,建立了北齐帝国。

然后是宇文护,在公元556年扶持宇文觉,取代了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清除国内政敌之后也取代了南梁,建立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陈,自此全面完成了三足鼎立的革新换代。

如果对三个国家进行强弱排序的话,在初期,肯定是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北齐最强。然后是夺取了巴蜀之地的北周。而南陈国土狭小,虽然后期收复了部分江淮的土地,但是实力仍然是最弱的。

但是北齐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后期甚至自毁长城,接连诛杀了国之柱石,导致了实力下滑。而北周则在宇文邕的带领下,一直稳步爬升,最后实现了对北齐的反超,公元577年,北周灭掉了北齐,终结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北宋、辽、西夏

历史上又一次天下三分,乃是在五代乱世结束之后。首先立国的是契丹,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在基本完成契丹一统之后,称可汗。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契丹,并设置了年号,定都上京,契丹自此成立。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在灭后晋之后,于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五代十国近半个世纪的乱世后,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趁机从后周小苻皇后和柴宗训手中夺取了朝廷大权。建立了北宋政权,北宋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在历时十数年扫平南方之后,在宋太宗时期,在北方灭掉了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统一。

而985年,定难军在西北基本实现了割据,后来和北宋经过长期拉锯,最终在几代人的积累之后,由李元昊在1038年建立西夏。李元昊立国后,四次击败了北宋的军队,歼灭宋军多达五六万。然后还击败了辽兴宗的御驾亲征,自此奠定了割据西北近两百年的基础。

至于强弱排序,北宋自然是综合实力第一,辽国实力排第二,只不过军事实力排名第一。而西夏虽然战斗力和国力都最弱,但是却是最顽强的,军事实力颇强,另外两国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都得脱层皮,所以三足鼎立就此形成。

5、南宋、金、西夏

原本西夏、北宋和辽的三足鼎立,在延续长达百年之后,也进行了更新换代。1115年,女真崛起于东北群山峻岭,之后用数年崛起,在与辽国进行几番大战之后,终于在1125年联合北宋灭了辽国,之后入主中原,成为了天下第一大国。

1127年,金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腐朽的北宋政权,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而南宋残余势力则拥着康王赵构一路南迁,在一众名臣名相辅佐之下,建立了南宋偏安政权,南宋在稳住阵脚后,渐渐恢复发展起来,国力尚可。

而西夏这边,顶住了压力,击败了金国的大军,保住了西夏,但是随着内乱不止,导致国力衰退,西夏已经不再锐利。这一时期的三国实力对比,金国稳居榜首,而北宋经济能力最强,可以排在第二位,而西夏此时已经羸弱不堪,无法左右天下大局。

直到金国后期,蒙古崛起于草原,然后将天下三足鼎立的国家逐一毁灭,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1162.html
上一篇今天,致敬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
下一篇黄埔军校第八期中的湘乡人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孙尚香嫁给刘备之后任性骄横,刘备筑了一个城圈养她

孙尚香嫁给刘备之后任性骄横,刘备筑了一个城圈养她

孙尚香也就孙权的妹妹,刘备的夫人,在三国里面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虽然记载不多,但承载了孙刘联盟的纽带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有戏曲和演义的戏说,孙尚香这个人物变得非常的立体、饱满,读者对他关注度非常的高。孙尚香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并非虚构。但史籍并没有记载孙尚香的真实姓名,只有“孙夫
孙权想跟关羽结亲家,却被骂了一顿?真相是什么?

孙权想跟关羽结亲家,却被骂了一顿?真相是什么?

▲彩漆木雕关羽立像  清(1644年—1911年)高53厘米,底长66厘米山西博物院藏《三国志·关羽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孙权派遣使者前往荆州求亲,想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结果,好事变成坏事,关羽把孙权的使者骂了一通,拒绝了这门婚事。消息传回江东,孙权大怒。按理说,婚嫁之事讲究两厢情愿,孙权没讨到儿媳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本文由 @瑞青读书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二)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据《三国志》描述,诸葛亮身高八尺,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吹牛,很少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只有与他相熟的几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三国·刘备传》第九集——蛟龙入海

《三国·刘备传》第九集——蛟龙入海

公元197年,袁术公然称帝,并且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横征暴敛,导致众叛亲离。到了199年,袁术实在没办法了,就把他的帝号让给了那个他曾经看不起的哥哥袁绍,并且准备亲自去投奔袁绍。袁术的领地在今天安徽一带,袁绍的地盘是河北地区,中间隔着的就是曹操统治的河南和山东地区。上门的肉,没有不吃的道理,曹操决定收割这一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相信绝大多数的三国游戏迷和历史粉们都听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字面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就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前线军师郭嘉要比刘备麾下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要强。要不是因为郭嘉死得早,卧龙可不敢出山,怕斗不过对方砸了自己的招牌。要是让郭嘉活到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之间的对战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期的脑洞假
刘备三次抛妻弃子,非常不靠谱,最终还是她默默承担了所有

刘备三次抛妻弃子,非常不靠谱,最终还是她默默承担了所有

刘备的身世,史学界颇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认为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颇有抬高自己身份的嫌疑。不过《三国志》中也是这样记载的。就当时那条件,也没办法做DNA鉴定。基因上不好鉴定,行为上还是有些相似的,刘备有个特点,对待兄弟和大将都特别好,但是对待妻子却非常的不靠谱,这一点跟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非常像。刘邦在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