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哪些著名历史事件其实只是“翻版”?

哪些著名历史事件其实只是“翻版”?

在历史上,很多著名事件其实是“翻版”。然而,后来的“翻版”却远比“原版”要出名。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些“翻版”比“原版”出名的事件,大家看看哪一件最为相似:

一、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VS张仪“流产”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客观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战略很早已经出现了。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实行“尊王攘夷”战略,以尊奉日渐衰微周王室来号令天下,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

后来,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在秦惠王时期,张仪曾为秦国如何扩提出这样的建议:先攻取东周,然后以周王室名义征伐天下。但秦惠王最终还是听取了另一个大臣司马错的建议,先取蜀地,这导致本来应该提前上演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流产了。最终这场大戏一直延后到东汉末年时候,曹操趁乱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以皇帝名义征伐群雄,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霸业。

二、李世民“天可汗”VS杨坚“圣人可汗”

提起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大家耳熟能详。李世民在任期间,天下太平,四方宾服,甚至周边的胡族也认可他的统治。李世民除了为中原的帝王外,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天可汗”,这是巨大的荣耀。

但其实他并不是第一个为其他民族所认可的中原“可汗”,在他之前,隋文帝杨坚就因文治武功被周边民族推举为“圣人可汗”。杨坚对突厥的打击、分化尤为有效,使到强大的突厥被分化为东西突厥,对中原的威胁大大减弱,对后来李世民活捉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彻底摧毁突厥的威胁打下坚实基础。杨坚的贡献还不仅于此,他统一和稳定天下,积极发展生产,建立科举制度等,开创了“开皇之治”,比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不逊色多少。

三、赵匡胤“黄袍加身”VS郭威“黄旗加身”

历史上,“黄袍加身”这个故事深入人心。然而,这个绝对为翻版,因为就在“黄袍加身”的十年前左右,就发生一宗“黄旗加身”事件,这件事中赵匡胤是参与者,但是一个小配角,而主角就是后周太祖郭威。

五代是一个讲“拳头”大小时代。谁的拳头硬谁就做皇帝。郭威就是行伍出身。他当时担任后汉的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整个河北地区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正是由于他的势力太大,受到当时皇帝刘承祐猜忌。刘承祐将郭威留在都城的全家杀掉,郭威被迫造反,并且很快就打到开封。刘承祐被乱兵杀死。但郭威为了稳住局势,暂时不称帝。后来,在一次带兵出征过程中,在澶州发生兵变,将士将黄旗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做了皇帝,郭威就这样建立了后周。想不到十年后,当时的小配角赵匡胤抄袭郭威了,但有了一点“进步”,由“黄旗”变成了“黄袍”,取代了郭威建立的后周。

四、北宋“靖康之耻”VS后晋“亡国受辱”

在中国历史上,“靖康之耻”应该是中华文明最为耻辱的历史事件之一,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一众王公贵族、妃嫔公主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都被俘北上,成为阶下囚,很多妃嫔公主更是惨不忍睹。

北宋军事上的积贫积弱,很大程度是由于北方没有了幽云十六州作为屏障,对防守游牧民族产生积极不利的影响。而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和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有很大关系,他为做中原皇帝,割去这块战略要地给契丹争取其支持。讽刺的是,他的后晋才传第二代就被契丹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了幽云十六州北方缓冲地带。后晋的二代皇帝石崇贵虽然有骨气,但最终还是亡国受辱,全族被俘北上,最终客死异乡。更意想不到的是,两百年后北宋两个中原帝王和他享受一样的“待遇”。

五、主父偃的“推恩令”VS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提起“推恩令”,大家就想起汉武帝和主父偃,普遍认为“推恩令”是历史最无解的“阳谋”之一。但其实“推恩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自汉朝建立以来,几代人积累而成。

在汉文帝时期,削藩已经是一个热门的政治问题,名士贾谊就直指诸侯王对西汉政治的危害,认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将原来各诸侯王的地再细化分封,从而达到削弱分散的目的,这样威胁就大大减少。汉文帝和汉景帝基本也是采取这一策略,逐步打压了各诸侯王、拆解他们的封地。到汉武帝时候,主父偃因势利导,在贾谊的策略基础上,向汉武帝推出举世无双的“推恩令”,规定了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自此,各诸侯王只有数县之地,再也无力对抗中央。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战略终于全面得到贯彻落实,这个政策对汉朝巩固中央统治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5886.html
上一篇强盛时的辽朝,其军事力量是个什么情况
下一篇历史的余霭:年仅二十五岁,他凭什么成为了“地中海霸主”的克星?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能够实现吗?如果不能实现,这么做有什么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能够实现吗?如果不能实现,这么做有什么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字面意思是指:挟制皇帝,利用皇帝的名义来号令诸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其实是董卓,董卓不仅挟制了天子,而且直接换了皇帝来控制,虽然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但是董卓挟制皇帝仍然不能号令天下,反而是被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围攻,这便是东汉末年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王允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撰文:赵立波“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翻开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个人物最终黯然凋落成几片文字,而他们生前无不想以昂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史书之上,以此让自己的色彩穿越历史受人仰慕。无疑大唐的李世民对于身后名做了最为全面的保护,​因此如同一个高超的时间设计者,最终让他的身上披满了光环,事情发生在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三晋史话:五代山西牛人!八天灭后梁,七十天灭前蜀

三晋史话:五代山西牛人!八天灭后梁,七十天灭前蜀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表里山河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山西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得山西者得天下”的说法。比如,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存勖就是以山西为据点,最终南下攻灭后梁,并取而代之,建立了“五代”中的第二个王朝——后唐。而李存勖能够灭亡后梁,首功之臣是一个叫郭崇韬的山西人。后唐第一谋臣郭崇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