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借汉晋前车之鉴,朱元璋的分封制很完美,为何还是发生了靖难之役

借汉晋前车之鉴,朱元璋的分封制很完美,为何还是发生了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7月,大明燕王朱棣在北京发动靖难之役,接着就成了明成祖。然而,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不出乱子,借汉晋前车之鉴,制定了很完美的分封制,谁曾想燕王一路南下,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南京,朱允炆沦落到兵败失踪的下场,朱元璋的分封制终于失策了。汉朝搞分封引发了七国之乱,晋朝搞分封引发了八王之乱,那么,一代雄主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搞分封?朱元璋的分封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只是朱元璋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朱元璋才采取了分封制,并且从当时来说,他的分封制其实是非常完美的。

朱元璋采取分封制的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分封制?因为明朝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外部形势很不乐观。明军北伐,虽然推翻了北元,收复了汉地,但明军未能将退回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彻底消灭,因此,蒙古人虎踞漠北腹地,始终对中原念念不忘,所以,明朝外部形势很不乐观。

二是内部人心不稳。明军推翻元朝以前,长城以南、秦淮河以北的中原汉地,有200多年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历史,长时间的不统一,导致明朝初年,南、北方汉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隔阂,而这种隔阂就导致北方的人心不稳。

三是都城的选址不理想。南京位置东南,对北方鞭长莫及。朱元璋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都城的问题,有过迁都的考察,西安、洛阳、开封都在他的考察范围内,只是迁都一事牵扯太大,需要朱元璋做通盘考虑之后再做决定。

因此,朱元璋便想委派儿子镇守边关,照样也能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朱元璋在1370年要重启分封制的原因。

明朝分封的特点

弄清楚了朱元璋重启分封制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明朝分封的特点。相比于西汉和西晋,明朝的分封不太一样,具体区别表现为两点:

第一点是西汉和西晋的藩王都是对内的。西汉建国之初,六国遗民不认识什么皇帝,就认他们的齐王、楚王、赵王,那么谁来做齐王、楚王、赵王呢?这些都不重要,反正老百姓不认识以前的王,但是一定要有人来做这些王。

刘邦搞郡国并行制,在帝国的西部实行郡县制度,在东部展开分封制,他想让藩王打理好关东,稳定社会局面,杜绝秦朝二世而亡局面的重演。

晋朝之前有秦、汉、魏,秦朝不搞分封,二世而亡。西汉实行分封,虽然搞出了七国之乱,但西汉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没有出现二世而亡的现象,就是凭着藩王完成了中央集权,西汉连续生存了近200年。

曹魏不搞分封,建国仅29年,皇帝就失去了权力,差不多也是三世而亡。司马氏和曹氏一样,都是以士族为基础,篡权上位的。司马炎建晋以后,及时吸取了秦、魏的教训,用宗室掌兵的办法抑制各地不断膨胀的士族,这种方法也是对内的,皇帝以封藩压制士族势力,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

与西汉相比,西晋的封藩政策明显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那就是皇帝过分信任藩王,把藩王都封到了京城的周围,希望藩王能在中央的领导下,制衡士族的势力。

精明的士族眼看这阵势,就与皇帝三心二意,一旦藩王造反,反噬皇权的时候,就没人能站出来制衡藩王,拱卫皇帝。

相比之下,刘邦的策略还是技高一筹,他把藩王都撵到关东,而把功臣集团和外戚留在关中,功臣或是外戚要对皇权图谋不轨,藩王就可起兵救驾;如果藩王在关东造反,功臣和外戚在关中能协助皇帝平叛,皇帝始终能平衡各派势力,保持一个比较稳固的统治基础。

西汉和西晋的分封都是对内的,而明朝的分封则是对外的。朱元璋把辽、宁、燕、谷、代、晋、庆、肃王分封在九个地方,扼守边境要塞,对准外患,这是外屏藩王的任务。

秦、周、鲁、齐、楚王被分封在二线,与驻守一线的九个藩王有几百里的缓冲,这是内屏藩王防线,至于南京附近则不封王。

他此等操作的目的就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想让藩王在外线镇守。作为中央的屏障存在,蒙古人要想入侵,得先过外屏藩王这一关,过了一线屏障,还有二线屏障。中央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不至于像宋朝一样,北方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外敌入侵,就能杀至京城附近。

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的制衡。一线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前者的造反目的很难达到,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则一线外屏藩王抄后,与中央两面夹击,后者只能失败。

中央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也没有。

很多人批判朱元璋,说他小农心态,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这是不对的。因为朱元璋分封如果真的是为了宠儿子,那他把儿子们养在富庶的江南,吃香的喝辣的,这不是更宠儿子吗?

实际上在朱元璋眼里,他的儿子就一个,就是朱标,其余的儿子在他的眼里,都是为了维护朱标的地位而存在的人形工具罢了。

第二点是汉晋的藩王都有很大的权力,西汉的藩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财、政、军大权,说一不二。西晋的藩王权力小了一点,在封地内有收税权和兵权,没有行政权,但这点并不重要,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藩王有钱有枪,还缺政权吗?所以西晋的藩王还是为所欲为的。

然而,明朝的分封非常接近元朝宗王出镇制,藩王没有地盘,只有王府,藩王不能佣兵,所谓的佣兵权就是自己的王府护军。而朝廷的军队,没有中央的命令,藩王是不能调动一兵一卒的。

朱元璋的这种操作,明显就是效仿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试图把一部分兵权捏在自家人的手上,避免唐朝、宋朝那种君弱臣强局面的出现。

所以,朱元璋重启分封制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统治,把藩王封到外地,刻意地放在一、二线,也是为了巩固统治,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而服务的。

朱元璋的分封制为何失策了

不过,尽管朱元璋老谋深算,尽可能地想避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但他还是失策了,他的失策具体有两点。

一是他挑选的继承人朱允炆,以及他给朱允炆选择辅臣黄子澄、方孝孺都太迂腐了。

朱允炆继位后启动削藩,削藩这本身没有问题,如果朱允炆采纳齐泰的建议,直接派人逮捕朱棣,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但朱允炆偏偏要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周王等二线内屏藩王。这么搞,既打草惊蛇,导致朱棣有所防备,也导致朱元璋布置的第二道内屏藩王防线出现了漏洞。

齐王和周王被废除,鲁王又是个娃娃,当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北平与南京之间缺乏内屏藩王的拱卫,燕军就像进菜园子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第二个失策是朱元璋滥杀功臣,导致外线功臣集团与皇帝之间缺乏起码的利益绑定。西汉分封比西晋强的地方在于,刘邦把功臣和外戚的利益与皇权绑定了,功臣和外戚只有效忠于皇帝,才能维持家族的荣耀。一旦皇帝易主,藩王登基,重用自己的一班心腹,大家都可能要靠边站。

皇帝的身边有周勃、陈平、灌婴、周亚夫这些强人的辅佐,饶是不可一世的吕氏、兵强马壮的关东藩王,最终都被强大的中央给碾碎。

如果朱标不死,靠着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太子党辅佐,朱棣根本不可能造反,即便造反,也会被中央碾碎。但朱标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为了扶持朱允炆上位,朱元璋不得不对太子党痛下杀手,顺带着还把晋王的老丈人傅友德、周王的老丈人冯胜给一并弄死。

朱元璋滥杀功臣,让不谙世事的朱允炆继位,导致中央的政治军事失衡,藩王对中央三心二意,非功臣家族出身、靠着科举上位的职业官僚,对皇帝也离心离德。

在藩王和一般职业官僚看来,无论是奉建文帝为正统,还是改尊永乐帝,大家都是效忠朱明皇室,他们的利益指向、取向是多元的,不像功臣集团是与皇帝高度绑定的。

朱允炆在位时特别年轻,根本没什么经验,辅佐他的大臣根本不是强人,甚至连次级的储备人才,也相当地匮乏,他也就无法遏制朱棣的谋反了。

话又说回来了,朱棣造反成功,一大半的贡献都是来自朱允炆,他哪怕听一听齐泰的建议,当机立断,都不至于会沦落到兵败失踪的下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元璋虽说贵为天子,但也是凡人,我们也不能因为朱允炆的失误,就把朱元璋恢复分封的举动给一棒子打死,也没有必要追根溯源,揪着辫子不放,老是把靖难之役的责任归咎于朱元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192.html
上一篇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提布:做科技兴农的带头人
下一篇晚清地方疆吏频繁,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工作十几年,原因是什么?

为您推荐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三个特殊的卫所统称,其部队都是装备精良的蒙古铁骑,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三个羁縻卫所。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时朵颜三卫对朱棣帮助很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却在第三次远征漠北时期,顺道剿灭了朵颜三卫,这又是为何?其实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的问题上算是他在位期间的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