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深夜批奏折,宫女深夜送来热粥当宵夜,皇帝:“粥留下、人处死”

深夜批奏折,宫女深夜送来热粥当宵夜,皇帝:“粥留下、人处死”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帝王无情不仅对朝中的大臣、功臣无情,对后宫妃子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贫苦出身,早年给人放牛,也当过和尚。

所以,在元末乱世中夺得天下之后,他特别重视底层百姓的生活,时刻关心着社会的疾苦,勤勉执政。可正是由于他的出身、他的经历,让他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疑心也特别重。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出身贫苦,加上经历,让他疑心特别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整天都感觉有人在暗地里等着谋害他,所以他就设立一个监管部门,专门来看管自己的皇位。而生性多疑的他,在晚年,残忍地残害许多忠臣、开国功臣。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以来都奉行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人的理念,且他对于一个宫女也是毫不留情。

当时的朱元璋对于国家大事都是自己处理,不假借他人之手,所以他总是处理政事到三更半夜。有一天深夜,一个宫女给朱元璋送上热乎乎的粥当做宵夜,但是疑心重的朱元璋,却对那个端粥的宫女说:“粥留下”,然后转头就让人将这个宫女给带了下去,处死了。

▲疑心病特别重的明太祖朱元璋,竟将一名半夜送粥当宵夜的宫女给处死。(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朱元璋的想法是,虽然这可能是某个妃子派这名宫女送来消夜,这是自己的寝宫,如果连宫女进自己的寝宫,招呼都不打一声的话,那么以后也肯定会有小人会做出这种事情,若是一个武功高超的刺客呢?那岂不是更能随意出入刺杀了他?所以决定处死。

由此可看出,帝王家的无情。他们没有恻隐之心,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恻隐之心。他们对许多事件的发生,第一时间所想的就是不能被夺掉位置,而且要永绝后患。他们登上至尊之位,心理已经发生变化。

作为皇帝,就要杜绝造反的事情发生,对于任何有造反的苗头,立刻压制,才能保证自己的位置没有危险,可以继续当自己认为的明君。

朱元璋起兵时,进军徽州。当时在黄山脚下有两个大户人家,一个是程家一个是鲍家,两家结怨已久,经常发生争执。两家听闻朱元璋在徽州,便想让他主持个公道。

面对两家的各执一词,朱元璋有心化解恩怨却无计可施,当时跟随朱元璋的刘伯温献上一条妙计。于是,朱元璋请两家人进了军营里,说要请他们两家一起喝茶。当地有好茶叶,但是军营里却没有喝茶用的茶壶茶具。

朱元璋把情况告诉程、鲍二人,俩人立刻派家丁回家去取。程、鲍二人为了争面子拿了许多上好的茶具来,朱元璋对于每家的茶具都仔细观摩,后又细细询问。在一问一答间,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茶壶上,局面一片祥和。

在这样的气氛中,朱元璋巧妙劝说二人,让他们重归于好。刘伯温在一旁突然大笑起来,称赞朱元璋这“喝茶讲壶”的办法英明。不过,刘伯温是浙江人,这壶字的发音从他嘴里一出,变成了“和”字的发音。从此以后,喝茶讲和的传统,就在黄山脚下流传下来。

参考资料:新华网《朱元璋黄山喝茶讲和评是非》、《明太祖朱元璋传》

作者简介 | 无风,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

每天8:00,无风和你分享历史、文化故事,和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2967.html
上一篇解读丨唐宋时期的“保密”制度
下一篇魏晋的邮驿景象

为您推荐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