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什么让后人神往的禅让制却是昙花一现,再也没有重演?

为什么让后人神往的禅让制却是昙花一现,再也没有重演?

中国通史之古代史【全180集】004 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制

——仅将此文稿送给与我一样在苦苦搜寻《中国通史》180集版解说词的网友朋友们

——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在击败蚩尤之后,和炎帝部落联合建立起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在这一部落联盟的管理和引导下,华夏大地的各个部落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随着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加强,各个部落不断走向融合,但就华夏族以及国家的形成而言,这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

在那个共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产品的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怎样产生的?他们凭借什么让人们对其制定的律令心悦诚服?为什么让后人神往的禅让制却是昙花一现,再也没有重演?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到底是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我们对史前的一些历史,已经无法考证,只能依据一些传说来做合理的推断。然而,正是这些来源于当时现实生活的传说,才使得整个中国的古代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来。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共同劳动的同时,就逐渐结成部落,基于血缘或者共同对敌的需要,众多的部落又组成了部落联盟。

黄帝这位部落联盟首领,便在传说中被描绘得能力超凡,好似天外神人。继黄帝之后,又出现了三个很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关于他们的传说,少了些许神灵怪异,处处透露着现实生活的气息。三位部落联盟首领,虽不是帝王将相,却留下了三段仁济苍生,德被天下的历史佳话。他们的仁义好德和他们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有无直接联系呢?这种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最终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在黄帝的子孙中世代相传。到五世时,传到了尧的手中。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他居住在西部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就身世而言,尧当属名门之后,出身显赫。但是,他心怀仁义,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时刻关心着周围的人们,直到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依然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汤。夏天就披件粗麻衣,冬天也只是加块鹿皮来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尧的行为举止感动了百姓,获得了大家的拥护,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称颂尧的所作所为,这就是仁义好德的力量。

物换星移, 时光荏苒,在一片祥和中,不知不觉,尧已经在位70年之久,岁月的流逝已经将一个青春少年消磨成沧桑的老者,他已经无力再为他的人民做些什么。于是,在尧86岁那年,他便想找个继承人,来继续他的事业。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观察和挑选着身边的人。然而,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个人要有尧一样的德行,甚至比尧还要出色,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整个部落联盟的兴衰和荣辱。就在这时,一个人的身影闯进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舜。

舜的名字叫重华。“重华”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之意。因为他幼年长期生活在虞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东北,所以,又称为虞舜。舜幼年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双目失明,弱小的肩膀担负起了整个家庭的未来。不久,他的父亲为舜找了一个继母。本以为继母的到来会让生活充满希望,但哪里想到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好吃懒做,凶悍顽劣,极能搬弄是非,一心想要害死舜,好独得家产。后母则对亲生儿子娇生惯养,对舜却是百般责难,舜的父亲也是愚顽蠢笨,是非不分,时常责打舜。但,舜却以德报怨,一直善待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细心维护着整个家庭的幸福。

人们非常认可舜的为人,就推荐了舜。尧知道舜的情况后很满意,但选择接班人毕竟是关系到华夏先民兴亡的大事。所以,尧决定对舜做进一步的考察和培养。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又将自己的九个儿子安排在舜活动的蒲坂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市一带,以此来观察舜的人品和才能。尧还先后让舜去种田、捕鱼、烧制陶器等。经过十多年(这里的十多年,貌似纪录片讲的有误,考察10年这么久^_^,现行中国史相关的书籍记录的是三年,大家自行判断啦)的详细考察,舜靠自己的美德和卓越的管理才能赢得了尧的信任。

凭借自己的品行,舜终于在尝尽生活的苦难之后,正式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一职。也许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舜也不曾觉得生活是苦的,在他心里只有宽容、善良和美好的品德。所以,他同尧一样,上任之后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与部民同甘共苦,直到病死在苍梧。此外,他还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任命各级管理人员,使下属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晚年时,舜仿照尧的方法召开了继位人选会议,进行民主讨论,决定谁来接任部落联盟首领。这时,禹成了众望所归的人选。没有尧的朴素,也没有舜的坎坷生活,但,禹以其无人能比的功绩,而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远古时期, 受生产力低下的限制,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往往选择靠近大江大河的地方居住。但无情的水患,又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希望能有一位英雄来制服水患,让江河永远造福于人类。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的要残酷,当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时,洪水再一次泛滥,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尧对此感到十分忧心。于是,群臣和四方部落首领便向尧推荐鲧,建议派鲧前去治水。此后,鲧治水九年,期间可谓尽心尽力,但鲧只会一味加高堤防,不懂得疏导河道,结果越堵越糟,致使人们怨声载道。舜继任之后,鲧因为治水多年却全无功效,最终被处死。人们期望中的英雄没有出现,洪水却依然如故。为了缓解人们的忧虑,四方部落首领便共同推荐鲧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亲的事业。于是,一个新的治水历程又开始了。

禹为人敏捷勤奋,憨直而不强硬,善于团结众人,发挥集体的力量。虽身负如此多的优点,但面对这一历史重任,禹还是不无担心。前有父亲因治水无功而身败名裂,后有万千百姓身陷险境而翘首期盼。禹只有竭尽全力去成为人们心中的那位英雄,除此再无退路。为了有效地根治水患,禹并没有急于去治水,而是带领助手们历经艰辛,将洪水的源头,上游和下游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这一番实地考察,成为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因为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仅仅依靠堵塞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筑堤和疏导结合的方式才能彻底驯服水患。有了正确的方法理论,大禹对制服洪水有了充分的信心,剩下的就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以人类不屈的意志,去挑战大自然的淫威。于是,大禹手握耒臿[chā],披风戴雨,亲自率领部众,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浩浩荡荡地展开了疏导洪水这一艰苦卓绝的劳动。

在治理洪水过程中,最为后人交口赞誉的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大禹常年在外治水,夫妻难得一见。但是当大禹先后三次路过家门时,他却为了不延误治水,毅然放弃了入门相见的机会。大禹一心为公,抛却儿女私情,“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辗转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在大禹的带领和感召下,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驯服了桀骜不驯的洪水,成就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使华夏族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尧、舜、禹不仅在位时,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贪恋权位,不顾眷亲情,在选择培养接班人时,只注重个人的品行,并主动将首领职务让出,这就是广为人们称赞的“禅让制”。尧舜禹三代时期,以及他们遵循的“禅让制”,一直为后人讴歌颂扬,成为人民心中最完美的制度。但是,历史是不断向前的,一切都只存在于未来,“禅让制”也只不过是后来国家和“家天下”的雏形。

在部落联盟中,部落首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主持联盟中一切事务,部落联盟首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统率军队,维护部落群体的共同安全。他虽然拥有最高权力,但关于重大事务的处理,还是要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这就是“军事的民主制度”。禅让制产生于部落联盟,而部落联盟正是孕育国家和“家天下”的温床。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和财富的向往都在原始的军事民主制中不断滋长。

据说,尧曾经试图传位给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也曾试图继位,但均由于民主势力比较强大而没有得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于处理各种内部事务和对外战争的需要,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特权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拥有了对各个部落首领和氏族成员生杀予夺的大权,民主选举制度则相应削弱,独裁也就逐渐产生,首领职务世袭的趋势,已无法阻挡。到禹的儿子启的时候,家族权威,已经能够替代民主势力,禅让制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中国真正的历史帷幕,才刚刚开启。

——以上,第四集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3858.html
上一篇革命文物印记一一刘志丹用过的墨盒盖子
下一篇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8周年研讨会在福建永安举办

为您推荐

相宜脱下红棉袄 时装解说黄帝陵

相宜脱下红棉袄 时装解说黄帝陵

脱下了乡下女孩打扮的红棉袄,换上一袭时装,相宜更显得温尔典雅。她和妈妈自驾游来到了黄帝陵,用视频带大家一块认祖归宗。【看图写话 头条首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