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完成父亲遗志,他受尽屈辱,最终著成传世经典

为完成父亲遗志,他受尽屈辱,最终著成传世经典

“史记”一词原是史书的通称,而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慢慢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的专名,足见《史记》早在三国时期就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成为了一部史学、文学巨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今天让我们把视线从《史记》本身,转移到它的作者——司马迁身上,一起来了解司马迁是因为什么,在什么背景下,经受了多大的痛苦最终完成《史记》这部巨著。(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

这是我梳理的影响司马迁开始著书到成书之间的一些相关事件,现在让我们公元前110年开始,回顾太史司马公的著书历程吧。

一、公元前110年——受父命,续祖业。

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随同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司马谈身染重病,他在弥留之际从“余先周室之太史也”(我们的祖先从周朝开始就担任史官)开始,以史职、史德要求司马迁像孔子修《春秋》那样,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他将修史看做司马一家的历史使命,希望司马迁牢牢将这遗训记在心中,用一生之约去实践这神圣重任。

司马谈虽然未能动手撰写通史,但为《史记》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约20岁时,司马谈要求他进行一次全国游历,此番游历是为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历史著作而做的一次实地考察。两年后,即公元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继承了父亲官职的司马迁,将自己早年游历各处获得和记录的资料文献进行整理搜集,于公元前103年正式开始编撰《史记》。

二、公元前99年——获罪,受宫刑

这年,汉匈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将军李陵率部作战勇猛,多次以少胜多捷报频传,后因孤军深入被数倍于己的匈奴部队所困。虽作战英勇,但直至箭矢耗尽仍未能脱困,最终向匈奴投降。

消息传回洛阳,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司马迁对于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将军所率军士不足五千人,却能深入敌人腹地。虽然兵败受降,但肯定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希望另寻机会将功赎罪报效国家。汉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贬低贰师将军李广利,遂将司马迁下狱。

一年后,汉武帝因听到李陵率军攻打汉军,于是处死了李陵一家,同时并处司马迁死刑。

是的,汉武帝是处了司马迁死刑。但当时有两个方式可以免于一死。

第一个就是交罚金免死:彼时由于长期的汉匈战争损耗国力,国库及人才日渐空虚,汉武帝多次进行政策调整以期充盈国库。政策之一,就是可交五十万钱免于一死,而免死贬为民后,仍然大概率会担任官职。司马迁是因李陵事件触怒汉武帝,所以其他人未免惹火上身,并不敢替司马迁求情或者资助司马迁免于一死。

第二个自然就是受宫刑,宫刑在那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羞辱到了极致。

“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就离开卫国到了陈国去。商鞅受到宦官景监的推荐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因此脸色大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这一段话,是司马迁亲手所写。受宫刑意味着向大家宣布你不仅是个怕死鬼,还是个令祖宗蒙羞,被家族唾弃,受大家鄙视的小人。

文至于此,大家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司马迁身上担着的思想重任,以及面对生死荣辱与使命之间的艰难抉择。

对身处于那个时代的司马迁来说,修史书是家族的使命,同时也是父亲的遗愿。在以尽孝为第一道德要求的汉朝,父命坚不可违,这是司马迁修史的第一驱动力。“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至于受刑,司马迁获罪时《史记》已经开始了正式撰写。面对更甚于死亡的宫刑,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主动选择了接受宫刑。其实那时受刑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逃避死亡,因为宫刑的特殊性,在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汉朝,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生命风险。若是死于受刑途中,不仅没有机会完成撰书的使命,还会背负贪生怕死,辱没宗族的骂名。面对这种两难的抉择,司马迁在给友人的信中坚定地回应道:“我虽然怯懦软弱,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是因为我内心的志愿尚未达成,如果就这样平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报任安书》司马迁

三、公元前96年—91年——大赦出狱,忍辱著书

出狱后的司马迁任中书令,正式成为一名不受主流士大夫尊重的宦官。此时距离《史记》成书还有五年时间。这五年司马迁是怎么过的呢?“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现在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的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报任安书》司马迁

五年的时光中,司马迁犹如行尸走肉般,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完成《史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孔子)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遭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孙膑遭刑之后修兵法,吕不韦贬至蜀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想到先贤们都是经历了曲折磨难后,才铸就传世经典。司马迁稍稍释怀,不断勉励自己奋起著书......

可是,先贤们遭受的苦折磨难又有哪一个能比得上太史公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想象,在“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之间的抉择到底有多么的沉重。

谢谢你可以看到这里,希望本文能让你对司马迁有一些新的认知。有什么感想感触欢迎评论进行交流。同时欢迎你的关注,我会持续更新历史人物的一些不太为人知的故事或者细节,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最强动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4071.html
上一篇张梅:16岁参加革命,18岁嫁给林帅,长相貌美知性,103岁仍健在
下一篇我国近代出生于甘肃的知名人物简介(一)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