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文化】将军桥前祭将军‖孙先成

【历史文化】将军桥前祭将军‖孙先成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将军桥前祭将军

孙先成

说起广元城北将军桥,没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问起为啥叫将军桥,很多人却一头雾水,说不出个所以然。

将军桥,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门,是古蜀道出入四川的必经之地。现在这里是通衢大街,哪里有桥的影子?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地方之所以取名“将军桥”,是为了纪念南宋著名抗蒙将军曹友闻。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府栗亭(今甘肃徽县)人。宋初名将曹彬的十二世孙,以忠义闻名。年少即立下保家卫国的大志,曾与仲弟曹友谅到千里之外去拜师学艺。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曹友闻中进士,被授以绵竹县尉之职,次年又改任天水军教授。在赴任之际,成吉思汗带兵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同时派出一支军队进入了南宋辖境,一举拿下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并包围了天水军。

这时曹友闻还没到任,天水军是否丢失跟他没有半点关系,何况还是个文官,他完全可原地返回。但曹友闻临难不苟,毅然单枪匹马闯入军城,与守城将领张维一起组织兵民布防。好在没过多久,成吉思汗就病逝于六盘山,蒙军撤退,军城就保全了下来。四川制置司为表彰曹友闻的功绩,特地绣了一面“满身胆”的大旗颁授给他。

公元1230年7月,蒙军潜心掌握川陕地形,企图再度进犯蜀地,由于当时的利州路制置使桂如渊畏敌如虎,不顾川陕防线向来是以“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为根基的,轻率地作出弃五州(成州、凤州、天水军、阶州、西和州)、保三关(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的决定,致使三关之外的百姓惨遭蒙军蹂躏。在此战之中,宋军将领大多弃地而去,只有曹友闻尽遣家财招募了五千忠义之士,这才力保天水军不失。事后,四川制置司看出了曹友闻不光胆大,而且确有将才,便让他出守七方关(今甘肃省康县东北)。自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以来,蒙古军屡犯陕西的金牛、大安一带,曹友闻与弟曹友万誓死抗击。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发动了第一次侵宋战争,西路军直逼四川。这年十二月,蒙古军攻陷沔州(今陕西省勉县),直逼大安。曹友闻率兵把守仙人关(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探知蒙古兵联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和渤海军大举来犯,对曹友万说:“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敌众我寡,我们不能轻易迎战。最好是凭高据险死守。然后出奇兵,埋伏好后以逸待劳才能誓与阵地共存亡。”

曹友闻派遣部将急速前往鸡冠隘(今陕西省阳平关鸡冠山下)、阳平关据守。部署刚定,蒙军数万已突至阳平关,曹友闻当即下令出击迎敌。又身先士卒,亲帅帐兵和背嵬军(即亲兵)冲到阵前,左右奔驰射退敌兵。阳平关暂时守住了,曹友闻又料定:“敌人必回兵攻鸡冠隘,应加紧增援。”后来蒙军果然以步兵万余猛攻鸡冠隘口。曹友闻立令步骑直冲前去左右夹攻,长达10余里的战场上,杀声震天,宋军以一当十,奋力杀敌,将蒙军击退。

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春,蒙古军再次南侵,一举攻下沔州,继而进围青野原(今甘肃徽县南)。宋军被困,请求救兵解围。曹友闻闻讯,召集部将说:“青野原为蜀咽喉,不可缓。”急派弟曹友万领军自冷水品渡嘉陵江,至六股株,取小道直奔青野原。曹友闻率精兵随后赶到,同守军一起内外夹攻,击退蒙军的南侵。

这次战役结束,曹友闻声名更加显赫,朝廷加封他为眉州防御使,依旧任左骁骑大将军,利州御前统制,兼任沔州驻扎,剑门关以北四州安抚使,全权负责沔州事务,节制兴元府汉中兵马。其弟曹友万被授于同庆府知事,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总管忠义军马,节制屯戍军马。在成州黄渚关驻扎,专门与沔州、利州两司负责关外防御。

端平三年八月,蒙兵攻陷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欲冲大安。南宋制置使赵彦呐令曹友闻守卫大安,以保入蜀咽喉。曹友闻写信给赵彦呐说:“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逾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友万和王宣首尾呼应,可保证大捷。大安地势平旷,无险可守,正好发挥敌人骑兵之所长,我军是步兵,而且众寡不敌,不能在平地防御。”赵彦呐不以为然,一日七次持小红牌来催促急速行动。曹友闻认为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兵内外夹攻不可。于是命曹友万、曹友谅领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向蒙军显示宋军坚守的决心。曹友闻则选精锐部队万人,夜渡嘉陵江,秘密往流溪沟埋伏。事先相约,敌人来时,内以擂鼓举火为号,外呼杀声以响应,两面夹击蒙古军。九月二十二日,蒙军果然来犯,曹友万冲出阵前迎战。敌将八都鲁拥有万余众,达海率千人,往来博战,矢石如雨。曹友万身被数创,遂令诸军举火。九月二十七日,曹友闻遣诸军全面迎战,又亲率精兵3000人疾驰赶往鸡冠隘。

不料天公不作美,进军的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诸将请求:“雨不停烂泥没足,等稍晴再战。”曹友闻责备说:“敌人知道我伏兵在此,迟缓必失良机。”遂拥兵齐进。曹友闻入龙尾头,曹友万闻五鼓已响,即冲出鸡冠隘口与曹友闻会合,内外两军皆殊死战斗,夹击敌军,血流二十里,蒙军的营寨被宋军连破数十个,尸体更是在阳平关外堆积如山。西川的军队素以绵裘代替铁甲,此时尽被雨湿透,不利徒步战斗。

二十八日清晨,敌将汪世显率大批蒙军蜂拥而至,以铁骑四面包围宋军。曹友闻见突围无望,叹息说:“这难道是老天注定的吗?我只有为国战死而已!”于是破口骂敌,杀死自己所骑战马,以表示殉国的决心。

蒙军进攻越发凶猛,血战更加激烈。战斗中,曹友闻与弟曹友万左冲右突,杀敌无数,最后不幸负伤战死,宋军全军覆没。汪世显亲眼见到曹氏兄弟的英勇,感叹道:“蜀将军真男儿也!”盛礼以葬之。曹友闻战死后,蜀中其他地方再也没有一支能打硬仗野战的部队了。蒙军以五十万大军深入四川,遍掠五十四州后自行撤离,利州路名存实亡。这与南宋王朝当时面对强大的蒙军采取消极防御战略有关。

曹友闻所率各部抗击蒙军,主要在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广阔地域。他引兵自强,十年内与素称“骑射无敌”的蒙军激烈交战数十次,几乎无败绩。曹友闻英勇抗击、血战而死,震撼了南宋朝廷,宋理宗赵昀皇帝特颁旨封赠他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元朝人刘麟瑞有诗赞道:

雁塔名香本一儒,执殳几度为前驱。

元戎却敌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

花石峡鏖忠奋勇,水牛岭度死生殊。

英风壮节谁堪匹?千载人称大丈夫。

再说那座“将军桥”。相传,时任南宋利州路御前诸军都统制的曹友闻,见利州城北门溪流湍急,军民往来极不方便,特别是遇到山洪爆发,根本无法通行。他就组织将士砍伐树木,搭建了一座木桥,方便军民通行。

元朝建立后,那座木桥继续使用,利州百姓为感念曹友闻功德,便把此桥叫“将军桥”。时过境迁,木桥逐步破烂,无法通行,当地百姓自发集资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拱桥,并在桥头专门竖立了一尊曹友闻石像,仍称此桥为将军桥。明嘉靖《保宁府志》在广元后记中记载:“在县北四里,跨驿路横溪,每水多怪,昔人凿石曹将军像以镇之”。

明洪武十年(公元1337年),朝廷颁令朝天关建造褒忠祠,旌表抗蒙将士,志铭千秋。农历六月八日为“褒忠祠”神会日。褒忠祠是朝天境内历史上第一座官建祠庙,遗迹尚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门上刻有一副楹联:“气壮山河,名垂竹帛,跃马横戈杀鞑虏;恨惭史位,身殒大安,捧香洒泪哭忠王。”明代诗人黄辉观看了褒忠祠,不由自主地写下了《曹友闻祠》诗:

卷地尘来可奈何,大旗风雨动关河。

荒林不辨将军树,古岭空传壮士歌。

深夜有人闻铁马,斜阳无事看金戈。

空江萧瑟英雄泪,流入岩石怨恨多。

曹友闻是南宋继吴玠之后,又一殊死捍卫汉民族利益的民族英雄。曹友闻弟兄捐躯抗蒙,受到历代广元人的祭奠和崇敬。

曹友闻将军的墓地,就在桥北200米远的土坡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将军,还在土坡边建起了一座将军庙,庙前种植有柏树,古柏上常年悬挂着将军使用过的一把宝剑。直到现在,将军的后代,每年都会从甘肃徽县来此祭拜。

20世纪90年代,广元大搞交通建设,拆除了石拱桥,将那条小溪改成了暗沟,并修建了一个直径百米的大转盘,此处成为多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后来,扩建将军桥小学道路,搬迁了将军墓,拆除了将军庙,砍伐了古柏树,一切都不复当年景象了。现在这里成了将军桥社区。

770多年的历史,转瞬即逝。而将军桥名则世代传承,曹友闻将军的不朽英名,永远铭记在广元人民心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先成

供稿:广元市利州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2740.html
上一篇《月升沧海》太子牵涉命案,不疑少商联手破案,揭露太子妃真面目
下一篇升官图游戏为何会风靡整个大清全民?完全秒杀“羊了个羊”,受到无缝隙追捧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