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何东汉小皇帝长大后能拿回权力,而曹魏的小皇帝只能拱手让权?

为何东汉小皇帝长大后能拿回权力,而曹魏的小皇帝只能拱手让权?

因为东汉玩的就是“三权分立”啊!文臣、外戚和宦官撑起了帝国之基。再加上地方宗室牵制,外戚再怎么跋扈也按不过其他两派的二合一,就别提培植自己的党羽了。因此,东汉的小皇帝长大后,总能借力太监和清流拿回权力。

而东汉之亡就在于:地方豪族(袁绍)杀尽了宦官,宦官扳倒了外戚(何进)。结果等到地方豪族(董卓)入主的时候,庙堂里剩下的清流和中低级别的将领:已完全没有抗衡之力了,汉献帝只能拱手让权。

到了曹操掌权,本身就具备了军阀和外戚的2重性质,朝廷的文臣变成曹家私奴,地方宗室像刘表、刘璋的又说不上话,三权合而为一,导致刘协成年后彻底沦为道具人。

曹魏的问题很特殊,因为从“三曹夺嫡”开始,就是在不断“拱手让权”的过程。

首先是曹丕的骨肉相残,把曹家人自己搞废了。地方没有厉害的宗室牵制,曹魏的大厦变成了皇室宗亲与地方军将的单级架构。

其次是庙堂模式。曹操时期采取丞相府(后期魏王)独揽大权,让其余的汉臣成为摆设。不姓曹的军官不能染指兵权,兵权都在曹操自己手里捏着。历任太尉成为吉祥物,没阿瞒的命令你调不了兵。

但到了曹丕时期,代汉称魏,对兵制进行了改革。安排曹休、曹真等分担各方军事大员,再将卫戍、边军、水军等权力交由司马懿、吴质等人。这样的分配方式很容易形成孕育权臣的蓄水池。

因为像司马懿这样的外姓既能对内参政,又能对外掌兵,权力变得相互交叉,囫囵不堪。曹操时期的兵权在曹操1人手里,曹丕时期的兵权则扩大到一整块高层集团。

其三,曹魏的几代传位都有点坑人。曹操一开始是喜欢曹植的,但一旦确立曹丕为接班人,好歹也为他拉了一套辅政班底,为其继位打下了基础。

曹丕也不喜欢曹睿、喜欢曹礼。但他一直不立太子:想等曹礼长大后废长立幼。问题是自己命短又等不到曹礼长大,结果只能传位给曹睿。

由于一直没有被当成储君看,曹睿没有有实力的班底,只能依靠父亲的旧班子来治理国家。这就给像司马家这样的钻了空子:获得了很长一段积蓄名声和力量的时间,有机会逐渐掏空曹魏宗室的权力。这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

曹睿则更是变本加厉。他也不立太子,也是到最后一刻才确立了不到8岁的曹芳作为继位者。而且给曹芳留下的辅佐大臣:1个叫曹爽,1个叫司马懿的,全是在自己任期内疯狂敛权的豪族。

实际上从曹芳开始,曹魏的权力就彻底让渡给庙堂上的权臣了。也就是说,就算曹芳没有给司马懿当工具人,也会给曹爽当工具人。曹睿的操作相当于把皇权拱手送给了外姓。

曹丕传位给曹睿,设置了4位顾命大臣,勉强算多级格局。曹睿传位给曹芳,直接缩进成了2级,还是历经三世的顶级豪族。再加上曹丕时期就挖出来的军政混合,又没有颇具实力的地方宗室制衡,到了后期,曹魏的小皇帝除了拱手让权还能怎样?

说起历朝历代,“太宗”,也就是第二代天子,这个位置十分重要。一般来讲,开国之主(太祖)扫清八荒,席卷四海,负责结构上的重组。但庙堂上下依然有诸多矛盾,还需加强结构上的稳定。

太宗理顺各种关系,搞好恰当的制度设计,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不至于顷刻颠覆。像东汉:第一代刘秀负责恢复国体、确立经学、削藩丈田、开疆扩土,实现了版图上的统一。

第二任刘庄在延续经学的基础上,持续调整上下关系,建立法规制度,消除各方矛盾,推进大政方针落实,确立了如黄河治理的根本国策等等。接着是第三代章帝、第四代和帝的连续努力,国家才稳定下来。

等到前四代把这些做完,东汉才迎来了小皇帝的浪潮。此时距离刘秀称帝已经快100年了。东汉国祚195年,前四代掌权时间占了一多半。

与之相比,曹魏的根基显然薄弱许多。国祚不过45年。太祖曹操未实现天下一统,身处“太宗”位置的魏文帝也理不顺内部关系,第三代曹睿又持续作死,造成了“结构稳定”这项工作没有完成。

曹丕显然是想汲取汉亡于外戚的教训,于是在位时极限打压宗室。结果等天子有难竟无拱卫皇权的力量。高贵乡公竟然被司马昭的党羽击杀于闹市之上。司马篡魏,天下竟无一支勤“魏”之兵。

曹睿显然认为设立辅佐大臣的方式要比外戚稳妥。其实历朝权臣危险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始皇帝设李斯、赵高为顾命大臣,结果2人争斗,秦亡于二世。武帝请霍光辅政,结果霍家全家被诛。

后世清代,面对4大顾命大臣,康熙反而要依托外戚(皇太后)的力量来消除威胁。就别提清末某太后扫清辅政8大臣了。

曹魏篡汉靠的是抑制外戚的发展,还嫁了3人去把持刘协的后宫,结果到了自家坐天下,反而不让曹家的外戚、宗室发展,完全是拿收拾刘协的手段来收拾自家天子。这岂不很滑稽?是想让皇子皇孙们体验刘协的挫折教育么?

秦国芈太后、西汉吕太后、唐代武则天,这些都是通过外戚来延续国祚的正面例子。因为火灾而杜绝用火,是像曹魏、西晋、南北朝等不健全王朝找不准平衡点,而脚疼医脚的矫枉过正罢了。

判断一个王朝兴衰不在于是不是宦官、外戚、权臣掌权。而在于其内部机制是否完善。东汉多有小皇帝,别人的根基稳、机制全,有那个资格玩。即便君主昏庸,也能落得个“天子仁厚”的评价。

像曹魏这种半吊子的庙堂,自曹芳以下其实连“昏君”的名分都讨不上,还有资格去跟大一统的汉朝相比?可笑。像现代一些影视剧动则曹操真牛、司马狼顾的,在汉唐明等大君主面前实在不值一提。嗯嗯对了,西晋一直觉得自己代的是汉,而不是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4565.html
上一篇三件事让嘉庆必须杀和珅,为何嘉庆又会在15年后后悔了?
下一篇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向日本递交国书,日本幕府为何不敢接受

为您推荐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相信绝大多数的三国游戏迷和历史粉们都听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字面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就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前线军师郭嘉要比刘备麾下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要强。要不是因为郭嘉死得早,卧龙可不敢出山,怕斗不过对方砸了自己的招牌。要是让郭嘉活到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之间的对战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期的脑洞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