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63年天旱,洪泽湖露出一座皇陵,经考察得知一个朝代的故事

1963年天旱,洪泽湖露出一座皇陵,经考察得知一个朝代的故事

今年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导致许多河流与湖泊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不仅给航运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还让久藏于水下的“文物”和遗迹重见天日,比如重庆巴南双河口淹没于水中的明清摩崖造像,还比如鄱阳湖底千年石岛“落星墩”及明代古桥等。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也是因为高温干旱显露出来的明祖陵。

2011年春,江苏省盱眙县数月不见下雨,县城近郊的洪泽湖由于水位下降严重,西岸竟露出了一些圆形石拱,拱下有汉白玉雕砌的横梁,还能看到甬道顶端的模样。这就是朱元璋为其先祖修建的明祖陵。

明祖陵在历史上颇有名气,而且因为天干地旱,这也不是第一次露出水面了。那么历经数百年之久的明祖陵,为何没有被挖掘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封建王朝,当皇帝并不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的搞法,而是必须有正统的出身。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能得到大家的拥戴,是因为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再比如刘邦,他的出身也要比朱元璋好一点,至少是个“泗水亭长”。纵是如此,他还得为自己弄一点什么“刘邦斩白蛇”之类的传说,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

朱元璋的出身则寒碜太多。他祖上数代赤贫,到他这一辈,又把贫穷给继承了过来。他放过牛,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前半生饱受欺压,穷困潦倒。后来加入红巾军,参与了反蒙元暴政的斗争。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击破农民起义军和蒙元残余势力后,才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仍然有一块心病折磨他,那就是怎么才能抬高自己的出身,让老百姓对他做天子这件事信服。另一方面,怎么才能让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能天地长久地在朱姓子孙的手中延续下去?

当时刘伯温就提议,让朱元璋把祖宗之灵葬在“风水宝地”上。

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早在他年少时,父亲朱五四就因感染疫病在安徽凤阳去世。朱元璋登基后,追谥朱五四为“淳皇帝”,并为朱五四在凤阳修建了明皇陵。

既然是修建祖陵,自然还得为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皇陵。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先祖葬在何处,于是他便四处打听,想要寻找祖坟。

这时有人告诉朱元璋,他的祖父朱初一的坟,就在句容县通德乡。朱元璋将信将疑,为了试探真假,他便在那人说的地方修筑了一个高大的土坟。据说修筑好后,他跪下祭拜。没想到他刚跪下,土坟就崩塌了。朱元璋认为既然受不起他一拜,肯定这里就不是他家的祖坟。所以他一气之下,把那个说这里是他家祖坟的人狠狠责罚了一顿。

1394年春节,朱元璋身边的一个叫朱贵的小官回家乡泗州孙家岗省亲。走亲访友的时候,他就和乡邻谈到了朱元璋去句容寻找祖坟的事情,结果有高寿的老人告诉朱贵,朱元璋的祖父葬在距孙家岗仅半里路的杨家墩。

老人还说了一段关于朱初一的传奇经历。

据说朱初一在迁到泗州之前,确实因为元兵入侵,带着家人逃到了江南句容。但他在那里由于交不起苛捐杂税,为了躲避官兵的拘捕,他又只得带着家眷逃到了江北的泗州孙家岗。

由于非常贫困,朱初一就靠砍草为生。有一天他在杨家墩砍草,累了便在土墩上的草窝里躺着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路过,老道士四下打量了一番地形后,感叹道:“此处竟是一块风水宝地。”徒弟好奇地问:“师父是怎么知道的呢?”老道士就解释道:“此处地气暖和,插根树枝,只用十天,必能发芽。”说完,他就在地上找了根树枝插在土墩上,然后就和徒弟离去了。

两个道士的话,句句落在了朱初一的耳中。出于好奇,他每天砍草的时候,都要来看看枯树枝。结果到了第十天,他发现枯树枝果然发了芽,这让他吃惊不已,于是他把那根发芽的树枝拔掉,又重新换了一根枯树枝。就在朱初一换完不久,两个道士又回来了,小道士看到枯枝并未发芽,就问老道士是怎么回事。老道士查看后说:“这树枝已经被人换过了。”紧接着他们就找到了旁边草窝里的朱初一,朱初一承认是他换掉了枯树枝。老道士说,既然你已经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你切不可和别人提起,你百年后若葬在这里,家中就会有贵人出世。

后来,朱初一在临终之前,叮咛儿子朱五四,一定要把他葬在杨家墩的草窝里。朱五四是个孝子,虽说不知道朱初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遵从了他的建议,把他葬在了杨家墩的草窝里了。

由于当时正闹饥荒,在埋葬在了朱初一后,朱五四就带着有孕在身的妻子,逃到了安徽省凤阳县。很快朱五四的妻子就在那里产下一子,就是朱元璋。据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红光冲天,看到的人无不啧啧称奇。

老者的一番话,让朱贵激动万分。于是他又四处打听,得来的消息也和老者所言无二。于是朱贵赶紧绘制了一张“祖陵图”敬献给了朱元璋,又把老者的话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没想到祖父下葬的地方,居然是个风水宝地,这让他十分振奋。因为有了这个因素,他做皇帝的事情,也就是“顺应天命”了。于是他便派太子朱标率领文武大臣和能工巧匠前去勘察,耗费了28年时间,斥巨资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祖陵。

至于朱贵,则因献图有功,被提拔为管理祖陵的第一任署令。不光得到了诸多赏赐,而且他的子孙亦能世袭。因此,在明祖陵周围多以朱姓后代为多,据说他们都是朱贵的后人。

公元1494年,由于黄河涨水,秋堤决口,对老百姓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明孝宗朱祐樘任命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主持疏通黄河及周边河道的工作。

黄大夏为了阻断黄河北支,在延津县修筑了太平堤。谁知这样一来,造成了黄河南支夺淮入海。这样一来,淮河就年年洪水泛滥。而位于洪泽湖西侧的明祖陵,也就不断被淹。为了保护明祖陵,自嘉靖帝起,便在明祖陵周围不断增修防护堤。

​明朝灭亡后,清朝皇帝也忙着在找他们的“龙脉之地”,所以明祖陵慢慢地就少有人打理了。转眼到了1680年,也就是康熙在位第19年时,这一年江南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泽湖的水位不断上涨,结果明祖陵和泗州城都被淹没在了湖水之中。

1963年,由于天干地旱,洪泽湖水位不断下降,明祖陵这才重见天日。不过此时的明祖陵,由于浸泡在水下有百年之久,所以地上的坟丘及建筑上的木质材料早已荡然无存,有的砖木建筑也被侵蚀损毁殆尽,只有巨大的砖砌拱顶及神道两侧的石像,还保存完好。不过随着大旱过去,明祖陵又隐入水中,使得我们见不到其真容。

后来,逢到大旱之年,明祖陵也曾露出过水面。国家和地方对明祖陵非常重视,当时也有人提议挖掘明祖陵,但“明定陵”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再加上明祖陵一直隐于水中,其甬道里的淤泥很深,想要靠目前的考古技术,根本没有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祖陵的地宫虽然隐于水下,却由于有了这层保护,不仅阻断了空气等对地宫的损害,而且还阻止了盗墓贼的贼手,所以明祖陵才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最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明祖陵的地面建筑和神道等,只是进行了必要的修复,并在周围筑起一道2706米的堤坝用来防洪。在经过不断修复后,气势恢宏的明祖陵地上面貌得以重现。至于地宫部分,虽然有开挖的计划,但是肯定会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想必到那个时候,我们就能一睹明祖陵的全貌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9520.html
上一篇重返帝国S30004区史官日报
下一篇每天一个古代文化常识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