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肺癌患者携带乙肝病毒,靶向治疗要注意什么?

肺癌患者携带乙肝病毒,靶向治疗要注意什么?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得益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不断推陈出新,这些优秀的靶向药物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少药物被纳入了医保,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

然而,靶向药物优秀的疗效往往会让我们忽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对靶向药物与患者自身慢性疾病的相互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了严重不良反应。

下文的案例中,一名肺癌患者,同时也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使用靶向药物奥希替尼而出现爆发性肝炎,最后不幸去世。也就是说,奥希替尼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再度激活,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靶向治疗后乙肝病毒爆发,夺走了患者的生命

一名68岁的女性,有过被动的吸烟史。患者有高血压和脑梗并伴随左侧偏瘫的病史。患者主诉咳痰、食欲不振、进行性呼吸困难,这种症状持续约两个月。

患者被确诊为右肺上叶的低分化腺癌,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伴随有肺转移、胸膜和骨转移,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经过穿刺活检,发现肿瘤细胞存在EGFR外显子缺失突变。另外,患者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携带乙肝病毒。

图1. 刚确诊的时候影像学检查结果

患者刚开始每天口服250毫克剂量的吉非替尼进行治疗。48天之后,开始每三周注射一次贝伐单抗(每公斤体重7.5毫克),同时将第一代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改为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奥希替尼使用了两个月之后,所有的血液检查指标都是正常的。患者一直没有接受抗乙肝病毒的预防性治疗。

图2. 奥希替尼使用3个月之后病灶缩小

3个月后,对病人进行胸部CT扫描发现,肺部肿瘤病灶缩小,已经达到了部分缓解,但是胸椎骨出现了转移。大约4.5个月的时候,患者开始主诉食欲不振、少尿、昏昏欲睡,而且上躯干和面部有黄疸(1周时间)。患者被紧急安排住院治疗,医生检查到患者有4级肝毒性发作,立即停止了奥希替尼治疗。

患者总体情况非常危险,有肝失代偿高胆红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凝血障碍、肝性脑病。乙肝病毒的DNA病毒载量达到了98368750IU/mL。患者开始口服恩替卡韦进行治疗,每天使用剂量为0.5毫克。但在第五天 ,患者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高氨血症、凝血障碍、脑病、少尿和缺氧。基于这些情况,患者家属选择了临终关怀治疗,病人在第七天不幸去世。

乙肝患者使用奥希替尼要有预防措施

在奥希替尼的FLAURA和AURA3临床试验中,患有乙肝的患者是不能入组的,所以在临床试验中没有发生乙肝病毒再度激活并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但我国是乙肝病毒的感染大国,很多肺癌患者其实都有乙肝病毒感染。在实际使用奥希替尼治疗的时候,是需要格外提防的。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用药指南建议: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之前应该检测肝炎病毒的情况。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靶向药物治疗期间和之后,需要进行12个月的抗病毒预防性治疗。并且,每隔六个月要检查病毒的载量,观察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然而在肿瘤治疗的实际用药过程中,我们往往急于看到药物对肿瘤的疗效,从而忽视了身体的其他异常。癌度在此提醒患者朋友们,在准备使用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时,记得检查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提前做好预防性措施。我们需要药物的最佳疗效,更需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110015.html
上一篇防泼耐脏颜值高,鞋荒的我终于续上鞋了!
下一篇背后七颠百病消——八段锦第八式动作详解!

为您推荐

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这种情况的肺癌患者如何选择?

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这种情况的肺癌患者如何选择?

免疫治疗的兴起,极大地改善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为肿瘤的个性化诊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了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晚期肺癌患者会检测PD-L1表达,以及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如果PD-L1表达较高(大于50%),一般认为可以从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获益。如果患者存在EGFR和ALK基因突变,则优先选择靶向药物治疗。然而,
肺癌治疗反而缩短生命?现在随便治治都比不治强,有很多新方法

肺癌治疗反而缩短生命?现在随便治治都比不治强,有很多新方法

肺癌患者如何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其实决定生存期长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分期的早晚,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治疗也相对简单。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身体负责,定期的进行体检,相比较其他肿瘤,肺癌筛查项目操作简单方便,做个胸部CT即可。其实每年体检查出很多肺原位癌,其中包括一些同事,这类病人做完手
反乙肝歧视电影《不止不休》上映,专家:歧视与低治疗率都是挑战

反乙肝歧视电影《不止不休》上映,专家:歧视与低治疗率都是挑战

近日,由吉利德科学提供公益支持的电影《不止不休》在全国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位报社实习记者试图通过一篇新闻报道改变约一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感染者命运的故事,片中谈及的乙肝群体和乙肝歧视问题也再次引起热议。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学专家庄辉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乙肝歧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众对乙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