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云说家风】用什么方法解决孩子逆反、易怒、焦虑、抑郁、甚至自残?

【云说家风】用什么方法解决孩子逆反、易怒、焦虑、抑郁、甚至自残?

作者:张建云

#

对自己狠一点,对他人好一点

到了初高中阶段,不少孩子情绪出现问题,逆反、暴躁、易怒、焦虑、抑郁、甚至自残。之所以如此伤害自己,是因为方向感不明确。

什么是方向感?

我一定要去的地方。无论风霜雨雪、万水千山,即便饥寒交迫、露宿风餐,也要达到的地方。

有了明确的方向感,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败的决心。有些被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的孩子无非是方向感模糊,不知道为谁学习罢了。还以为学习是给老师面子,你说我,我就跳楼给你看。如同你请我来给你们家免费干活,你却态度不好,对不起,我不干了!

我一直觉得奇怪,现在孩子有胆量伤害自己身体,却没胆量日夜苦读,活出个英雄模样给你看!

说到归其,还是方向感不强。不知道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那个美好、神圣和光荣的境界,而大多数,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考个大学混口饭吃。所以觉得老师的批评是生命里最不能容忍的事儿。

这一下子就完了。如同一只狗的理想就是多吃几块骨头,当他发现自己的那一份骨头被另一只狗给吃了,便咬牙切齿、打滚撒泼、气急败坏,最后决定,我死去!

而老虎、狮子的目标是统治整个山林,哪里还去计较三只兔子、一只黄羊的得失。

受不得苦,受不得批评,受不得冤枉,受不得羞辱都是方向感不强,事业心不大。解决的方法就是给他方向感,给他事业心。

方向感和事业心要从小培养,每个孩子都会活成父母唠叨的样子。但父母的唠叨本身就不高级,不明确。大多是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嫁个好人家,混个好脸面。

家长的教育任务没有别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远行的理由和上路的决心。

历史以来,除了颜回,没听说谁被学习累死,只是大多人累死也不学习。自然就没志气,没方向,没目标。

志气、方向、目标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只要在人的身上一开启,就会有无限的勇气和战胜险阻的信心。这就是《大学》所讲的“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最高级别,最高境界的善。

这个“善”相当于一个人最纯粹的理想高度,用毕生的精力、甚至不惜生命去实现它。止,可以理解为停止,或者居住。就是一生都想居住在那个崇高、美好的房子里,那房子的名字叫:至善。

譬如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后被扣押,要求其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往来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大臣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遭苏武严辞拒绝。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吃一把雪,饿了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

一段时间,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他,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贝加尔湖边,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要求和好。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第二次,汉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与苏武一起的使臣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见面。使者明白了底细,就严厉地责备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他说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可以骗人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飞鸟了!

自此,苏武回国。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终于回到京城长安,百姓出门迎接、列队欢迎,为这个民族英雄喝彩!

苏武为什么有如此坚定的意志?

就一个理由:方向从未迷失,目标极为明确。

这样的故事应该多给孩子讲,帮助孩子树立“至善”的志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坚定不移、站稳脚跟,不被手机游戏带得迷失,这就叫“知止而后有定”。有了坚定和稳定,心才能静下来。心不静的人永远不会有成绩。慌张、忙碌、马虎都是心不在焉的表现。所以要动机纯正,心不妄动,这就叫“定而后能静”。如此一来,就会身心安详,从容有度,收放自如,动静相宜。此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一系列过程如同在春天种下种子,历经春夏,浇水、施肥、除草后,才达到秋天的收获果实。这就是“虑而后能得”。

得到什么了?

至善的境界。那是心中之美好,一生之所愿,奋斗旅程里的一束光。照亮心灵,生命,照亮家人,照亮世界!

原文选自《传习录·卷上·陆澄录72节》: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作者简介

张建云作家、学者、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声明:除原创文字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0416.html
上一篇投降后刘禅写下三字 司马昭直接下令免死 百官不解 司马昭:倒着念
下一篇探索与创新:读《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为您推荐

汉朝版我不是药神!一个医生犯了罪,结果却导致汉朝为其更改法律

汉朝版我不是药神!一个医生犯了罪,结果却导致汉朝为其更改法律

公元前167年,汉朝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司法案件。这一年,有一个山东那边的医生,犯了法,直接被抓进了大牢。后来经过审判之后,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个医生被判处了肉刑。所谓的肉刑,就是指对人的肉体施以刑罚。一般会在脸上刺字,或者砍去鼻子和双足,反正就是得从犯人身上拿走点东西。得知这个判决结果之后,这个名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