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何说靖难之役的祸根,是朱元璋埋下的“大明风云07”

为何说靖难之役的祸根,是朱元璋埋下的“大明风云07”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十五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即接班人。朱元璋在长子去世的情况下立了长孙,想为朱明王朝的继承规则立一个标杆,以防后世皇权之争。

他没想到,四年后,他最看重的长孙和儿子燕王,上演了一场全国性的家庭血战。

1

起于草莽的朱元璋坐上龙椅后,就铁腕整理朝纲,对功勋大臣展开大屠杀。

朱标生性儒雅温和,英年早逝,大概是因为看到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把他吓坏了。之后朱元璋毅然选择朱允炆为接班人,不乏有对朱标情感上的补偿。

朱允炆通晓儒家经典,是个理想主义者,心肠柔软。洪武二十九年,他向太祖请示,参照《礼经》和历代刑法,修改《大明律》中的严苛条款,深得民心。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顾命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都是一流的学者,但用儒家的理论教育小皇帝,不能客观估计全国局势,野蛮削藩,最终酿成悲剧。

朱允炆登基时,朝廷中的诸多开国功臣、文臣武将或是被朱元璋斩首灭族,或是被圈禁流放,使得朱允炆一朝缺乏骁勇善战的统兵大将。而朱元璋在位时,又大搞分封,使诸王割据在外,手握重兵,无形中埋下了隐患。

在建文帝登基的头几个月,根基还未立稳,就听信进言,考虑加强皇权,削弱藩王的势力。

2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旨在守护老朱家的天下。朱允炆上台之初,不是收缴叔父的封地,就是以堂兄弟为人质,胁迫叔父诽谤、指责其他叔叔所谓的不法行为,并派官逮捕、杀害许多直系亲属。

他首先对周王朱橚(su)下手,周王朱橚和燕王朱棣是同胞兄弟,一母所生。朱允炆让五叔朱橚先倒下,这显然给四叔朱棣敲响了警钟。

朱允炆继位时,他的父亲、二叔、三叔都死于洪武晚期,先将朱橚扳倒,说明他知道朱棣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但这个朱棣却是不好惹的。《明史·成祖传》记载,朱棣“相貌奇特,胡须秀美。智勇有谋,能诚以待人”。 他不仅是个帅哥,还是个文武双全、格局大志向远的优秀统帅。朱棣深受太祖的喜爱。

3

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敌,曾两次分封儿子们为诸王,每个都拥有重兵,镇守一地,其中秦、晋、燕、宁四王实力最强大。

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燕王朱棣镇守北平。后来多次跟随大元帅兼岳父的徐达,在北方行军打仗。朱元璋晚年,功臣大将被诛杀干净,北方的军事以诸王为主,而朱棣的实力最为强大。

与晋王朱棡(gang)相比,朱棣更为勇猛。《明史》记载:“二十三年,与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燕王率军独往。”

朱棣与乃儿不花首战胜利后,朱元璋多次请他统帅将领,控制边陲,声望大增。

在26个儿子中,老朱最看重老四朱棣。可以说,他最喜欢的接班人应该是朱棣。如果不是被嫡长子制的思想束缚了,他说不定早就废掉了温文尔雅的朱标,也不会让朱允炆成为继承人。

据非官方传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筑起高墙,问谁能飞越。刘基说,燕子可以飞过去,朱元璋笑而不语。燕子,燕王也。

4

燕王朱棣镇守北方边陲,防御蒙古残部和鞑靼瓦拉,手握重兵。一旦起兵,势必势如破竹。

建文帝知道朱棣强大,先发制人,让张昺(bing)为北平布政使,以谢贵和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徐凯、宋忠屯部队在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加强重兵,防范燕王。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张庸囚禁审讯,得知朱棣将起兵反叛,乃派兵逮捕燕王府的官员,并暗下令张信逮捕朱棣。张信是朱棣的旧部,此时已向朱棣投降。

朱棣装疯卖傻,擒杀了张昺和谢贵,命护卫使张玉、朱能连夜带兵攻下北平九门,然后控制北平。

后来,他以尊祖训、为国“靖难”为名,誓要斩杀奸佞黄子澄、齐泰,挥军南下。

朱元璋生前几十年布局谋划,最终却上演了一场夺权之争,导致他最看重的儿子赶跑了自己最喜爱的孙子。

朱元璋明知道自己优柔寡断的孙子无法压住实力强大的燕王,还依然将朱允炆推上皇位。这场血战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自然是落在朱元璋的头上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7598.html
上一篇一个被废了两次的皇后,却两度垂帘听政,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宋
下一篇辛弃疾的词与酒:总把平生入醉乡,大都三万六千场

为您推荐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三个特殊的卫所统称,其部队都是装备精良的蒙古铁骑,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三个羁縻卫所。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时朵颜三卫对朱棣帮助很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却在第三次远征漠北时期,顺道剿灭了朵颜三卫,这又是为何?其实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的问题上算是他在位期间的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