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有了汉晋的教训和唐宋的经验,明朝的朱元璋为啥还要捡起分封制?

有了汉晋的教训和唐宋的经验,明朝的朱元璋为啥还要捡起分封制?

前言

郡县制与分封制,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基本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关于区域划分的制度。作为封建王朝诞生以前所主要实行的制度,分封制对周朝的影响有目共睹,790年的统治时期,便有500多年都是处于战乱之中。周天子不仅成为一个吉祥物,最终还被秦国给灭了。

分封制的弊端,使得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的时候毅然选择了郡县制。直到如今,我们的省也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然而,当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再次捡起分封制,最终导致七国之乱;西晋时期司马炎大封子嗣亲族,不仅使得八王之乱持续十多年,还使得五胡入华,中原大地就此步入魏晋南北朝,迎来另一个动荡的时期。

分封制的弊端和带来的惨痛影响,使我们对这三个字望而生畏。但当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他又把分封制捡起来了。

缘何史书上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朱元璋仍然执意实行分封制呢?

我国分封制的诞生

周以前的分封制

既然要探讨缘由,我们就得从分封制的诞生开始说起。

在我们心中,分封制是周天子秉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念头实行的一种对地方的管理政策。

但实际上,分封制的渊源要早上许多。

分封制的具体诞生时期由于历史远久加之记载太少,但学界关于它大致诞生时期有两个观点。

一则认为分封制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从奴隶制度产生开始,分封制也就萌芽。此观点主要在周谷城《论古封建》一书呈现。

第二个观点则表示分封制产生于虞夏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写道,夏朝时的君臣名分建立的根据,便是从各诸侯接受夏后氏分封开始。

对于这种很难理解的话语,我们可以直接举例表示在周天子以前就出现了分封制。

周天子姬发,带领姜尚等人一同颠覆了殷商统治,从而建立了周朝。但往前推一点,姬发的老爹姬昌,被称为西伯侯,而他的侯爵则是继承其父亲季历的爵位。

当时,周于商而言,只是一个部落。商朝册封季历,也并非是统治了他的地盘,而是两个部落建交,较强部落对稍弱部落的一种册封。

这种君臣关系的来源,就很像上述所说的观点一。不过,另一个部落的强大自然会引起殷商的忌惮,于是季历被文丁以封赏的名义骗到朝歌,封他为西伯侯,而后将其杀害。

除了周这一个被封为诸侯的部落之外,在《史记·周本纪》之中还记载了其他诸侯国的存在: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由此可见,当时受封于商的部落不在少数。

但此时所谓的分封不过是商对其他部落的一种认可,其部落的土地也并非商征战所有,仍带着契约精神在其中。

真正将分封制带到我们面前的,还得是周天子所建立的完善的分封制。

周天子所建的分封制

武王姬发东征,不仅灭了殷商王朝,同时也使得自己的地盘扩大。为了加强对领地的统治同时促进与周边部落的发展,周天子开始分封诸侯。

姬发按照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对宗室子弟与功臣进行分封,这其间,主要分封为姬发的兄弟与子嗣。

《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在他的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所拥有的领地虽为周天子所派发,但实际上并不真正属于周天子所管辖。各诸侯王对自己的领地有绝对的治理权,他们既可以管理封地上的臣民,还能将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亲族。

即使诸侯王自由程度很高,但也不是绝对的。他们享受着如此优渥的待遇,便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鉴于周天子分封的初衷,各诸侯国既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也要镇守所在的疆土;不仅如此,当周天子要征伐某地时,各诸侯王也得跟随周天子作战;封地内所拥有的小钱钱,要定期对周天子缴纳贡赋。同时,诸侯王还得时不时去都城向周天子汇报一下封地内的情况,即为述职。

当周天子手中权力还很大的时候,各诸侯国都还能乖乖履行自己的义务。但这种自由度极高的封建制度,势必会使得诸侯国竞相发展,而后成为尾大不掉的威胁。

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周朝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还诞生了宗法制与礼乐制度。在几种制度的相互交错之下,周朝有着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但随着周天子与诸侯王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以及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逐渐走下坡路的周王室对诸侯国的统治力量日渐衰微,其在诸侯国中的权重也日益减少。尤其是周平王迁都之后,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国的坐大形成鲜明对比。

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断将触手伸到小的国家,称霸之后还得让周天子表扬一下他。

若非有与之相配套的宗法制存在,以及礼乐制度的熏陶使得各诸侯国还在乎一点面子,周天子一定不会存在到战国末期。

即使周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其最终的后果对周王朝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因此,周天子的分封制,最终演变出来的战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利弊的占比成分。

因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封制无法适应其发展,因此商鞅变法时诞生了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郡县制。

这一制度使得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加强,但同时也使得刚从战国时期步入封建社会的许多人大为不适。

于是,秦朝仅存在了十五年便使得社会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汉初分封制

当刘邦在楚汉争霸胜出之后,一边沿用秦制,一边又实行了分封制。

汉朝的分封制,我们得分开进行讨论,即刘邦对异姓王与同姓王的分封是带有不同目的的

作为一个草根帝王,刘邦能够在楚汉争霸之际胜出离不开各方势力的支持,如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也离不开为其征战四方的将领,如韩信

这些人,既是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的助力,同时也是潜在的威胁。

刘邦被困荥阳之际,收到了韩信请为代齐王的上书,困危之际的刘邦究竟被陈平与张良踩得有多痛我们不得而知,但此时的刘邦,在将韩信封为齐王的时候,便多了心眼。

楚汉争霸结束之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而后将其改为楚王。约等于敲他一棒子的同时又给了一颗糖。除了韩信的劳苦功高之外,那些有着自己势力跟随刘邦征战的将领,也纷纷在韩信之后被封王,: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这些人的诸侯王身份,既是对他们的一种表彰,更是一种安抚。但很显然,刘邦的措施并不十分奏效。

臧荼谋反,卢绾叛变,英布谋反,陈豨投靠匈奴,种种例子让刘邦对异姓王失去了所有希望。但从另一种程度来说,分封诸王使得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并没有同时谋反对大汉带来致命一击。

不过,处理完了异姓王以后,刘邦再也不敢将希望寄托在非刘姓子弟上了,最终靠得住的还得是老刘家的人。

当时异姓王所拥有的领土总和比汉王室手中的领土还大,但久经战乱社会凋敝,偌大的疆土需要有人镇守才行,于是刘邦将自己的兄弟以及子嗣分封为王,让他们各领一块封地进行管理。

这一决定对于当时的刘邦而言,是有诸多考量在其中的。首先,疆土需要管理,靠得住的只有自己身边的人;其次,在他眼中,秦朝之所以早早灭亡,就是没人去帮他。

同时,为了防止后世异姓王的出现威胁汉王室的统治,他还规定非刘姓子弟不得封王。种种考量之后,刘邦看着自己所封的诸侯,满意地离开人世。

然而,郡国并行的政策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由于王国有自己的军事行政权,因此随着政局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复苏,加强中央集权成了新的王朝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导致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的矛盾陡升。汉景帝时期,一封《削藩策》,使得七国之乱爆发,三十万大军的压力放在景帝身上,吓得他反手就杀了晁错。

直到汉武帝即位,利用推恩令削减王国土地,同时通过附益法限制前往王国任职的人才,而后通过酎金夺爵的方式将诸侯的爵位剥夺,最终将郡县制真正实行下去。

西晋分封制

虽然分封制的弊端明显,且历朝历代都有流传前代的史书,但实际上影响君主决定最明显的还是距离他们最近的那一段时间。

因而刘邦是根据秦的灭亡断定需要同姓王来巩固中央。有这种想法的,不止刘邦。基本上重新实现大一统的君主都会考虑到如何维护统治这一问题。

西晋时期的司马炎,也是如此。

东汉末期,政治腐败,历史进入三国时期。随着东吴政权与蜀汉政权的衰败,曹魏政权成为最有望统一天下的存在。

然而,曹丕去世之后,曹芳与司马懿两股势力的矛盾越发突出。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的权力落入到司马氏家族手中,而后成为朝政的实际施令者。

公元266年,在司马炎的胁迫之下,魏元帝曹奂禅位,由此开启了西晋短暂的岁月。

当时,蜀汉政权已经灭亡,司马炎看着仍然挺立的东吴政权,深感统一大业刻不容缓。于是,登基之后的司马炎励精图治,经过十一年的时间发展国力,终于公元279年对东吴发出最后一战,结束了长达八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完成统一大业后的司马炎,开始思考守天下的对策。鉴于之前曹爽不听从臣子建议分封宗室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最终导致司马氏取而代之,因此司马炎决定从司马懿宗族开始大肆分封宗室子弟,以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在威胁着司马炎的统治,即当时的士族问题。司马炎能够篡取曹魏政权的成果,便是得到了士族官僚的支持,也即世家大族是西晋王朝得以存在的基础。为了遏制士族的壮大,出现另一个被他们扶持的政权,司马炎决定用自己的宗室子弟来与之抗衡。

于是在多方考量之下,司马懿先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并且为了让他们能够与地方士族相抗衡,还逐渐给了他们税收权力以及王国置军权。除此之外,地方上的诸侯王还能参与朝政,裁撤州郡武备,如此大的权力使得地方诸王实力越来越大。

同时,为了将军权收归于自己手中,司马炎还减少了州郡所领的军队。这样一来,各诸侯王成为地方上最大的武装势力,并且中央还无法将其根除掉。

在古代社会,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以及一支军队,即使无法干一票大的,也能够成为称霸一方的存在。司马炎晚年,朝政为士族大臣所管控,甚至能够藏起他的诏书,而远在地方的王室子弟也成为一股强劲的地方势力。

直到贾南风干政,使得这些隐患暴露到了明面上来。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由杨骏辅佐。然而,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却不满杨骏专权,于是联合汝南王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带兵进入洛阳,使得杨骏三族被诛。然而,解决了杨骏之后,贾南风又不敢大权旁落到司马亮手中,与是她又联合司马玮杀死司马亮,并且之后将其嫁祸给司马玮,使得自己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贾南风虽然专权,却没有自己的子嗣。当时的太子司马遹自幼聪慧,但为贾南风不喜,于是设计让司马衷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贾南风的野心使得自己被赵王司马伦算计。当她害死太子之后,自己一族成了司马伦的猎物,而后司马伦成为司马衷之后的皇帝。

以司马伦为中心的统治集团昏庸不堪,导致其他风地上的诸侯国不满,于是纷纷密谋起兵讨伐司马伦。

在这样的势争利夺之下,八王之乱前后时间长达十六年,在西晋51年的历史之中,差不多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使得刚实现统一的王朝越发疲惫,军事实力大大削弱,晋王室对内无法抑制矛盾,促进发展;对外也无法抵抗南匈奴的壮大。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中,西晋王朝走向灭亡,而中原大地迎来了另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

无论是汉朝还是西晋,其分封初衷虽然都是好的,但实际上造成的后果却是地方势力壮大使得王权遭受威胁,同时国家在战争中越发衰败。

不过即使最终的后果如此惨烈,朱元璋仍然是选择分封,而不是借鉴唐宋时期的治国之策

唐宋时期的治国之策

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并不意味着唐朝与其周边邻居就是和睦相处的状态,如安西地区便时常发生唐朝与吐蕃的摩擦。

为了维系边境疆域的稳定,唐朝设置了都护府这一机构。都护府早在西汉之时便已经出现,而唐朝统一西域之后,便再次在边境设置了都护府,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可以下辖多个府州,同时也配备与府州相似的官僚等级,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但与分封诸国不同,都护府只是一个机构,而不是一股势力。对于都护府内的各种事情,皆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办理,而职务最大的都护一职,基本上都是由亲王担任,但又不在都护府的实际领地进行领导。

这就使得都护府内各官员都在君主的领导之下,他们领取朝中俸禄却无法发展自己的实力。

这一政策使得唐朝既能维系自己的统治,稳固边疆和平,同时也避免了分封引起的各种弊端。

但这一政策之所以能够实行,则是由于唐朝对于当时边塞地区处于主动出击的状态,同时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关系也比较友好。

每逢战时,在均田制基础上形成的府兵制便发挥着作用。但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以及周边各民族时不时地骚扰,导致防守不够灵活,于是募兵制便逐渐出现。

募兵制的出现则导致地方各节度使通过募兵壮大自己的力量,使得地方势力越发牢靠,因而唐朝中后期节度使也成了尾大不掉的一股势力,并且还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两宋终其一生,所秉持的都是“重文轻武”的国策,而其用钱买和平的方式也使得宋朝在对辽、西夏、金等政权之时显得格外卑微。

话虽如此,宋朝依然有都护的存在,其目的与唐朝相似。

唐朝虽然节度使势力最大,但实际上所造成的后果远没有分封制来得大。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看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大小,都护府都是更好的选择,但朱元璋仍是选择了分封制。

朱元璋与分封制

朱元璋分封

前面说过,影响一个君主做决定的,是与之相关的最近的一段历史。朱元璋之所以坚持分封,其缘由也是如此。

首先,朱元璋同刘邦一般,都是草根起家的人。这便表示,他们需要有很多人来协助自己才行。不同于西汉时期彭越等人自带嫁妆,朱元璋的好伙计们更多体现在了行军能力与打仗能力之上。

相对于刘邦而言,朱元璋受这些高级将领影响和威胁比较小,因此不用像刘邦那边利用分封的手段来安抚各将领。

但带领军队,拥有兵权的将领始终是一个内在的隐忧,因此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便得收回功臣身上的兵权。

不过,不信任将领的同时,朱元璋还得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便是北元势力。虽然元朝被推翻,但是北元的势力并未由此消失,对大明北部边防造成很大压力。对于朱元璋而言,让开国功臣们手握兵权驻扎北部边防对抗北元势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且不说这些人之中有不服管教之人,他也不敢让已经拥有无上光荣的开国功臣再为自己度金,掩盖老朱家的光芒。

同时,朱元璋也认为自己能够打败元朝的蒙古势力,是因为自己包着红巾造反的时候,并没有人来援助的元朝,这才导致自己能够顺利打入大都。

因此,朱元璋在众多交错的因素之下也选择了分封制。

首先,迫于形势的需要,分封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其次,唐朝的都护府于朱元璋而言颇有难度。

我们从节度使的扩大便能看出,当边防遭到别人的主动出击之时,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显得慢半拍,更何况井田制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瓦解得差不多。

而募兵制,则会导致地方上的军兵关系密切,使得他们知皇恩也不知皇帝。因此到了宋朝,为了不让军兵关系威胁皇权,赵匡胤实行更戍法。但结果摆在我们眼前,宋朝在各少数民族政权面前显得相形见绌。

因此,既然注定要让将领手握重兵,就得让自己信得过的人拿着才行。天底下还会有比血缘更亲密的关系吗?

洪武三年,朱元璋实行第一次分封,将自己的儿子封地设置在西南与北部边防附近,利用他们来维系边疆的稳定。

经过三次分封,朱元璋先后封了二十四个诸侯王,当然,他们全都是朱元璋的儿子。

这些藩王的领地,不是北部与蒙元势力相接,就是西南那种贫瘠地区,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儿子们可不单单是享福的。

除了维系边疆稳定之外,朱元璋的分封制还成功使得功臣的兵权移交到诸王手上,而后他也便能放心地对功臣们下手。

同时,为了不让别人染指老朱家的天下,他也着手对付朝中的文臣。如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内阁制。在这种基础上,他还赋予了藩王“清君侧”的能力,即若是有奸佞在皇帝身边,在封地上的诸王就有合法的手段带兵入京。

自然,在他的分封制下,各藩王拥有兵权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自古以来,有了兵权就会产生诸多相应的问题,最终导致内乱的爆发,朱元璋自然知晓这一道理,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避免分封弊端的措施

规劝诸王

朱元璋深知历史上分封所产生的弊端,因此在他分封每一个藩王的时候,都会对他们附上殷切的期盼,让他们谨记是为朱家守护天下。

同时,他先后颁赐《昭鉴录》《永鉴录》给各诸王,希望他们能够为老朱家做贡献的时候不要想一些不该想的事情。

为此,他还制定《皇明祖训》,规定太子与皇太子才能继承皇位,而世子则只能继承藩王之位。从祖宗之法不可违的角度让他们安分守己。

除此之外,他还劝诫朱标,不要对诸王逼急了,兄弟之间应该相亲相爱。

“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晃错之说,轻意默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

关于汉初的七国之乱,朱元璋认为是汉景帝太过。因此,朱元璋常常对自己的儿子们谆谆教诲,让他们和睦相处。

限制诸王权力

除了劝诫之外,朱元璋所实行的分封制,对藩王的权力也进行了限制。首先他们没有自己真正封地,只是在封地上有自己的王府,其土地仍归国家所有;其次,他们无法征发徭役,封地所在的地方有各地方长官管理相应事务,民众自然也就不归他们所管。

但由于诸王地位非凡且拥有兵权,地方官吏基本上都会给予各种关照。加之王府可以有自己的领导班子,因此也就无法避免王府中人在朝为官的现象,最终导致藩王实力增强。

明朝分封的后果

朱元璋实行的分封制,在他死后依然成为威胁王权的存在。建文帝因为削藩导致靖难之役爆发,中央与地方藩王的矛盾仍然展现出来。

但朱棣接替皇位之后,采取了更为委婉的方式,使得藩王无法参政,只能享受恩荫庇护。虽然这稳定了大明的政权,致使之后再无诸侯引起的叛乱,但由于王位的不断继承导致王室子弟成为社会极重的负担。

尾声

虽然分封制弊端明显,但在我国历史上仍然没能真正消除,即使是明朝,也还存在。分封制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眼下的问题,但往往会酿造更大的问题出来,靖难之役便是如此。

朱元璋不顾汉晋的教训,仍然选择分封,便是因为外患未除,内忧仍存,朱元璋只愿意相信老朱家的子嗣。因此,分封制沉寂几百年又再次复苏。但朱元璋围绕分封制颁布的各种条例,也的确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分封制为王权带来的弊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895.html
上一篇震撼!一把铁锹,留住抗战记忆
下一篇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是哪一场?

为您推荐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