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美文诵读】文天祥:风檐展书读 古道照颜色

【美文诵读】文天祥:风檐展书读 古道照颜色

7月11日:晴转多云 气温29~37℃

新闻报料电话:0715—8128787

新鲜事、稀奇事、开心事、麻烦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愿意和您分享,帮您跑腿...

文天祥:风檐展书读 古道照颜色

南宋的最后一位忠臣

之二

· 刘汉俊

从南粤到燕京,迢遥千里路,一把辛酸泪。

文天祥一路被押解、看守,没有逃脱的机会,却有遐想的时间。

回想四十多年的人生之路,文天祥愈发坚定了不屈的信念。

公元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庐陵吉州(今吉安)。这里文薰武炽,古风浩荡,历史上走出过三千进士,诞生过一批忠烈之士、儒雅之士;这里有一座山,叫青原山,颜真卿、欧阳修、黄庭坚、杨万里、李纲、胡铨、周必大、解缙、杨士奇、王阳明、邹元标、罗洪先、徐霞客等,来此留下珍贵的墨宝和诗文;这里有一座书院,叫白鹭洲书院,江万里、程大中、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多位儒学大师,来此或筹建书院,或著书传经讲课;这里有耕读传家、修齐治平的好传统,自古书香醇厚、崇学尚儒,史载“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留下“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九子十知州,百步两尚书”的故事。仙风道气山幽静,诗书继世乡风醇,钟灵毓秀,岁月静好。

但是文天祥生逢乱世,正值风雨飘摇中的南宋走向暮年,伴随他呱呱坠地哭声的,是蒙古铁骑的嘚嘚马蹄声。这一年,渡过黄河的蒙古大军一路南下,连克唐州、襄阳、枣阳、郢州、德安,另一支蒙古军队挺进四川,沿长江全线对南宋兵力形成了包围圈,自西向东,势如破竹。动荡不安的天下大势,构成文天祥的生活、成长背景,甚至伴随着他完整的生命周期。

网络配图

文天祥出生于儒士之家。父亲文仪嗜书如命,常常是一灯如豆到天明。他思想解放,倡导革新,自号“革斋先生”,常在腰间戴一个刻有“革”字的玉佩,以明革新之志。父亲的思想主张对文天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养成一种“袖中莫出将相图,尽洗旧学读吾书”的气魄和“法天地之不息”的精神。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有旷世之美男子的形象,更有济世之伟丈夫的气象。后世赞誉文天祥曰,“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既是忠臣名相,更是名相中的英雄烈士,这种评价名至实归。文天祥的文韬武略、兼济天下的禀赋,得益于家学之功、传承之力、勤学之用。

文天祥有诗曰,“东家筑黄金,西家列珊瑚。叹此草露晞,良时聊斯须。古人重孜孜,殖学乃菑畲。彼美不琢雕,椟中竟何如。空同白云深,君子式其庐。棐几照初阳,垂签动凉嘘。方寸起岑楼,一勺生龙鱼。辰乎曷来迟,竞诸复竞诸。”此诗名为《题钟圣举积学斋》,何时写成,史料失考,有可能是在他任职江西赣州期间,造访饱学之士钟圣举先生的“积学斋”之后写成的,从中读得出他慎独守静清廉、坚守高洁意趣的君子性,崇学尚学好学善学的学士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凌云志。这无疑是那个沉闷抑郁、浊气混沌的年代里,一缕清风、一丝暖意、一抹亮色。

风物化人,水土养人。庐陵是人杰地灵之邦、忠贞义勇之地,家乡的“三忠一杰”对文天祥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位是一代文豪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启大宋文章之盛景、引领北宋诗文之新风、奠定全宋文化盛世之基础。他居高不傲,怀才不恃,坚守大节尊严,勇于革新担当,留下了千古芳名。死后被谥“文忠公”;

第二位是宋朝南渡时担任建康(今南京)通判的杨邦乂(公元1085—1129年),在宋朝重臣、建康留守杜充投降金兵的情况下,杨邦乂迎难抗敌,因寡不敌众被俘,面对金兵的高官厚禄劝降,咬破手指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毅然以头撞堂柱而死,金兀术恼羞成怒,命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杨邦乂被谥“忠襄公”,今天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祭有“杨邦乂剖心处”;

第三位是杨邦乂同时代的忠节义士、南宋资政殿学士、抗金英雄胡铨(公元1102—1180年),公元1138年金朝使者到南宋朝廷谈判,态度傲慢、气焰嚣张,而秦桧等对金人卑躬屈膝,一味退让讲和,引起满朝文武愤怒。胡铨上书赵高宗,力斥卖国求荣行径,请求朝廷立斩秦桧与参政孙近等,声振朝野,吏民争睹,连金人读了都大惊失色,连呼“南宋有人”“中国不可轻”。但胡铨遭到赵高宗贬斥和秦桧的迫害,在赵孝宗时期受到礼遇,高龄去世时,仍不忘寄望于皇帝牢记家仇国恨、收复失地,死后被谥“忠简公”。

少年文天祥曾面对三位同乡先贤的画像,立志要像他们那样立德、立功、立言;第四位是比他年长30岁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写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杨万里拜师于爱国英雄、杰出乡贤胡铨,终生以胡铨为榜样,主战而反对议和,上书政论文章《千虑策》,历数靖康之变以来的惨痛教训,指陈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系列振兴图强的施政策略。他官至秘书少监,因主战抗敌而屡受排挤,坚辞职位,赋闲不出,最终老死家中,被谥“文节公”。他的爱国诗、爱国情深刻地影响了文天祥。

网络配图

不光有杨万里,还有一位江万里(公元1198年—1275年),更是直接地影响了文天祥。

这位年长文天祥38岁的江万里,担任过吉州知州。他曾到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求学,师从朱熹的门人,终成朱熹的再传弟子和朱熹理学的传承者、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曾受邀向宋理宗当面进谏治国理政之言,后来官至南宋宰相。江万里为政为学两不误,从政45年,历任91个职务,创办过三座书院,培养过17位状元、2700位进士。在吉州,江万里创办了白鹭洲书院,研学专精于理学,还亲自传道授业解惑,使白鹭洲书院名噪一时,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白鹭洲书院既因师者著名,也因门生而出名,江万里亲自挑选了高徒欧阳守道接任山长,欧阳守道承继严师衣钵,道德文章有口皆碑,治学有道、育人有方,培养了一批有造诣、有地位、有业绩的学生,白鹭洲书院因此获得宋理宗亲笔题写的牌匾。宰相江万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栋梁充高堂。

仅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601名进士,吉州就占了44人,几乎全来自白鹭洲书院。

其中,就有以进士第一名的成绩中得状元的文天祥。

从此,文天祥与江万里和他的白鹭洲书院结下深情。江万里改变了学生文天祥的人生,也影响了朝臣文天祥的命运。后来在忠诚见谤、仕途受阻的时候,心情郁闷的文天祥屡屡求教于这位忠臣恩师。

更重要的是,后文将提到,这位精神导师最后以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完成了他对文天祥的言传身教和行为示范。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在晓风拂檐槛、雨打芭蕉夜的环境下读史阅经明志,让前人的道德光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文天祥以此为人生之高境。

网络配图

让文天祥崭露头角的这次全国殿试,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笔。中榜的601名进士中,出身平民家庭的417人,占比近70%,而出身官僚家庭的只有184人,这次殿试因此成为科举选拔制度推动平民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经典案例,名垂青史。

殿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历任大宋皇帝高度重视,亲自出题。宋理宗结合自己治国理政的心得出了一道策论题,让考生回答为什么“志愈勤,道愈远”;殿试还结合南宋目前面临的危局,出了五道征集对策的问答题。文天祥从“道”论起,以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切入,坦陈“臣之所望于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第一次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文天祥在现场一挥而就的这篇万言文《御试策》中,“不息”一词出现89次。“天久而不坠也以运,地久而不颓也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因为“不息”,所以天不坠、地不颓、水不腐,运而不息为之道,阴阳不息道不息。翻译成今天的话,“不息”就是运动、革新、转化、流变,是行动、汇聚、散发、生化,是与时俱进、与事俱进、与是俱进、与势俱进。文天祥进而指出,“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这对宋理宗不能不说是坦诚而大胆的进谏。文天祥还结合南宋面临的外族入侵压力,纵论“天灾与安民”“人才与世风”“兵力与国策”“盗寇与边防”的关系和对策,其建言赤心灼灼,其献策拳心诚诚。

主考官王应麟读文如获至宝,向皇上奏报说从文天祥的文中读到“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祝贺皇上能得到这样的旷世奇才。随即,这篇情真意切、痛陈时弊、纵论天下的《御试策》被皇帝宋理宗一眼看中,20岁的文天祥被擢为第一名,摘得三甲状元。皇帝亲自赠诗《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曰:“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欣赏,又寄寓了希望。

寒窗读书苦,迎风展翅高。

利剑在静候出鞘的时刻,英雄在等待脱颖的机会。(待续)

(载于2022年第七期《中国作家》杂志)

作者:刘汉俊

朗诵:马国哲

编辑:王馨茁

监制:向东宁

出品:新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8433.html
上一篇【桃花江文旅故事】夏思痛刺杀慈禧太后
下一篇浴血荣光丨致敬抗战老战士——王国华【图】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返回顶部